万里长征从此起步 烈士英魂归于湘江

  图/文 彭帅

  85年前的秋天,闽西、赣南大地上,悲怆山歌久久回荡。兄弟同参军、父子齐上阵……数万红军将士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于都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创造了人类军事史上的伟大奇迹,抒写了气壮山河的不朽史诗。来自长沙县福临镇的陈树湘所带领的红五军团34师作为后卫之师,也由此出发,担负起长征途中艰险困难的后卫任务。

  今年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的文艺界、社科界联组讨论会上,提到了一部名叫《血战湘江》的电影,以及这部电影中的一位主要人物——陈树湘。

  早在2014年,在福建古田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曾讲述过陈树湘的故事,强调“把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优良传统一代代传下去”。

  日前,由长沙县委宣传部、县委党校、福临镇党委、刘少奇天华调查纪念馆、宏旺矿业党支部等联合组成的“陈树湘烈士追思团”(以下简称“追思团”),再次从长沙出发,跋山涉水前往福建长汀、上杭、宁化等地继续追寻先烈足迹,弘扬长征精神。

  一个村

  救国不分男女老幼,一个家族7位亲人当红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清明节前,在福建省长汀县南山镇中复村,雨淅淅沥沥地下着,空气中夹杂着些许肃穆的气氛。

  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堂前,一块“长征零公里处”石碑耀眼夺目。据资料记载,1934年9月,红军在松毛岭保卫战中失利,于9月28日奉中革军委命令撤出战斗。9月30日上午,红九军团在中复村观寿公祠堂门前大草坪上,召开告别群众大会。当天下午3时,红九军团兵分两路,开始向西战略转移。举世闻名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就此拉开序幕。

  红军长征出发地所在的中复村观寿公祠堂内,游人络绎不绝。57岁的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讲解员钟鸣格外忙碌,他满怀深情地向游客讲述红九军团在此迈出万里长征第一步的悲壮故事。

  “当年我的两个叔公、外公两兄弟、舅公两兄弟和姑丈一共7位亲属也是从这里出发,后来无一人生还。”作为一名“红三代”,钟鸣讲起祖辈们那段峥嵘岁月时,豪情满怀,激动时不免眼泛泪光。他指着一座客家风格的风雨桥,道出了这座桥身上一道道久经岁月洗礼却丝毫未抹平的印记背后的故事。

  “廊桥的左上方,木板上遗留着红军写的‘救国不分男女老幼’八个大字标语。”钟鸣介绍,当年红军征兵处就设在此处,“人有枪高当红军”,廊桥柱子上的一道印记,高约1.4米,这便是当时红军征兵的身高标准,因而这座廊桥被称为“红军桥”。

  钟鸣介绍,当时的“红军桥”也是红军、苏区干部密切联系当地劳苦群众,为劳苦群众解忧愁的一个重要场所。“就是在这座桥上,红军、苏区干部分发打土豪缴获的物品,为当地群众送去救命粮、救命盐,还有苏维埃政府组织的医生为老百姓免费治病送药。”

  “红军来了喜连连,接龙桥上人对人,送粮送盐送医药,不是亲人胜亲人。”站在桥上,钟鸣向众人演唱了一段当地山歌,山歌歌颂的就是当时生死相依的军民鱼水情。当年中复村所在的南山镇,参加长征的六七百名热血儿郎,到达陕北的只剩9个人。二万五千里漫漫长征路,平均每走一里路就有一位闽西子弟兵倒下,超过总牺牲人数的1/3,可谓是“一里一忠魂”。钟鸣的7位亲人也是在“红军桥”入伍,其中两位就在陈树湘红五军团34师中,最后倒在了湘江战役之中。

  一座碑

  烈士纪念碑前,红军后代重温红色记忆

  英烈魂归正气在,今人仰慕浩荡行。3月31日上午10时,“追思团”来到松毛岭战斗烈士纪念碑前,参与龙岩市清明祭奠松毛岭战役红军英烈活动,寄托无限追思。在祭奠活动现场,一群头戴红军帽的红军后代得知“追思团”的来意后,纷纷前来问候,三言两语间已是似曾相识又亲切,大家随即相邀合影留念。

  “陈师长的家乡人,就是我们的家人。”一位年迈的老人,用些许颤抖的声音刚毅地说出这句话。

  老人名叫钟则林,今年已78岁,他说自己是一名“红二代”,当年养母就是一位红军遗孀。“母亲至死也没等回参加长征的父亲,但她却把当年松毛岭战役当中,红军战士为了保护人民英勇战斗的故事,流传给了晚辈。”

  记者了解到,1934年9月23日至27日的松毛岭战役,是长征前第五次反围剿红军在闽的最后一战,也是异常惨烈的一战。这一战,万余名无名红军战士身死松毛岭,为中央红军战略大转移赢得了宝贵时间。为了纪念此场战役和铭记朱毛红军与当地百姓军民深情,红九军团特意将“松毛岭”改名为“朱毛岭”。

  “曾经的战火硝烟早已远去,但那些宝贵的红色记忆留存下来,根植于世世代代的血脉中。”当“追思团”一行与“红军后代”的“家人们”话别时,钟鸣感慨,这些年,他一直细心搜集红军长征史料,多次到贵州、广西等地追寻家乡烈士的足迹,也去过湘江边祭奠和陈树湘师长一起在湘江战役中牺牲的红军先烈。“这个叫什么呢?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担当。这么多前辈牺牲了,作为后辈,我们应当传承前人不畏牺牲的精神,将他们的魂接过来,而这魂就是长征精神。”

  一座铜像

  缅怀烈士,战友口述样貌为陈树湘铸铜像

  习近平总书记曾说:“闽西是原中央苏区所在地,对全国的解放、新中国的建立、党的建设、军队的建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贡献。”

  3月31日下午,“追思团”来到位于福建省龙岩市区的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在这里用心重温红色经典,用情感知闽西这片英雄的土地,也试图从馆藏中找寻有关陈树湘师长与红34师的珍贵史料。

  一件件革命文物、一张张珍贵照片和多媒体场景重现,向人们生动再现了闽西大地波澜壮阔的革命斗争历史。当“追思团”参观至“红军故乡,长征起点”陈展部分,一尊陈树湘铜像让众人肃然起敬。

  “2011年12月是陈树湘师长壮烈牺牲77周年。红34师幸存者,陈树湘师长生死战友韩伟将军的儿子韩京京遵前辈遗愿,请雕塑家刘林为陈树湘师长铸铜像,并捐赠给陈树湘烈士所率领的红34师6000余名将士的故乡——闽西,由闽西革命历史博物馆永久珍藏,以慰藉前辈、昭示后人。”铜像底座左侧的陈树湘铜像志上详细地刻录了陈树湘的生平事迹,以及他所带领的红34师的战斗经历,这让每一个参观者都能了解到陈树湘与“绝命后卫师”的英勇事迹,更能传承“断肠明志”的精神。

  从1934年到2019年,陈树湘烈士牺牲已有85个年头,韩家三代人也在持续寻访红34师的遗迹。

  4月1日上午,在龙岩市委党校的课堂上,一堂题为“碧血湘江化忠魂,生死与共战友情”的课感染着每一位听课者。这堂课的讲述者正是中央苏区(闽西)历史博物馆陈树湘铜像的捐赠者、韩伟将军之子韩京京。

  “陈树湘没有任何后人,也没有旁系亲属,连一张照片都没有。我父亲韩伟是陈树湘烈士的生死战友,现在陈树湘铜像的样貌都是凭借我父亲的回忆口述而来的。”课堂上,韩京京讲述了为陈树湘塑像的初衷,这不仅是为了缅怀陈树湘的壮烈精神,也是为了完成父亲的愿望。

  2014年春,韩京京拿着标准铜像的照片,去南京给陈树湘的战友、原红34师100团政委张力雄看。“张老,您看这是谁呀?”韩京京满怀期待地问。

  “陈树湘。”当时101岁的张力雄脱口而出,这让韩京京当时心中感到万分欣慰。

  后来,韩京京又请刘林为陈树湘塑了多尊标准像,其中有两尊安放在长沙,一尊由长沙博物馆收藏,还有一尊则安放在陈树湘的故乡——长沙县福临镇。

  英雄已逝,精神长存。历史的河流虽然滚滚向前,但他们定格于瞬间的壮举,改变着历史,那个瞬间的精神,影响着后人。

【作者:彭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