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名字叫老兵】身残志坚老兵,93岁人生唯求奉献

  编者按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深入挖掘退役军人立足本职、干事创业的感人事迹,本报推出系列报道“你的名字叫老兵”,讲述退役军人在生活和工作中,展现永葆本色、自立自强、爱岗敬业的精神风貌。

拍摄:陆继华

  星沙时报7月24日讯(记者 陆继华)他是一名抗美援朝老兵,在战斗中失去了双脚,初心不改;他是一名文化教员,为基层教育事业耕耘数十年,桃李满园;他也是一名老党员,退休后生活简朴,继续发挥余热,无私奉献。他就是“无脚英雄”、全国劳动模范——谢炳勋。

  93岁高龄的谢炳勋,仍坚持每天读书看报,用他的话说:“为国家奉献不分年龄大小,人老了离休了,但思想上政治上要做到永不离休。”

  英勇无畏的志愿军战士

  谢炳勋于1926年出生在长沙县北山乡牌楼村,1949年参军入伍,成为一名连队文化教员。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爆发,谢炳勋主动请缨赴朝参战。当年11月,在长津湖战斗中,他在执行任务时被榴弹炮击中,双脚受伤严重。

  回国后,谢炳勋做了截肢手术,左脚全部被截掉,右腿截去了2/3。当他从麻醉中苏醒,想到再也不能回到前线英勇奋战,顿时心如刀割。此后,在首长和战友们的开导下,他重拾信心,决心坚持继续革命,为人民服务。

  1951年,谢炳勋被评为一等革命伤残军人,不久回到湖南荣军休养所休养。谢炳勋不愿“享清福”,不久便向组织提出申请,要求复员回到家乡参加生产劳动。

图为谢炳勋老人(右)及夫人。均为陆继华 摄

  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

  1952年10月,谢炳勋回到家乡长沙县牌楼村。待生活稍微安定后,佩戴义肢、拄着拐杖的他,来到乡政府请求安排工作。工作中,他不以功臣自居,不论大事小事,样样都做得十分妥帖。第二年,谢炳勋还被选为副乡长。

  为了改变解放初期农村教育落后的现状,谢炳勋毅然辞去副乡长职务去办“冬校”。“冬校”设在一个旧祠堂里,条件十分简陋。为了办好教育,谢炳勋把铺盖搬进了祠堂。

  学员由最初的十几人增加到后来的二百多人,学校也发展成为全省第一所民办农业中学,为机关、工厂和农村输送了一大批有用人才。1958年,长沙县缺少教师,谢炳勋又在上级的支持下办起了全省第一所民办师范学校,为全县培养了不少教师。

  谢炳勋身残志坚、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感动了周围的人,也打动了一位姑娘的芳心,她就是时任牌楼乡妇女主任的李玲。1954年,她冲破家庭阻力与谢炳勋结为夫妻。如今,这对革命伴侣已共同走过65个春秋,相濡以沫,恩爱有加。

  发挥余热的老共产党员

  在谢炳勋的一张照片中,他胸前挂着18枚各类奖章,彰显着他在平凡岗位上奋斗不息的荣光。1956年11月,他出席了全国烈军属、荣、复、转、退军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代表大会,受到毛主席的接见;1960年,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莫道桑榆晚,落霞尚满天。1980年谢炳勋离休后,受牌楼乡党委的委派,到县新华造纸厂担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12年。在他的带领下,造纸厂经济效益连年上升,1990年,新华造纸厂获得长沙市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近年来,谢炳勋积极参加长沙市关心下一代工作。2011年3月,长沙市开展“发挥五老优势,进行四项教育”主题活动,谢炳勋应邀到全市各县(市、区)作报告300多场,听众达10多万人次。

【作者:陆继华】 【编辑:党淑婷】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