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扶贫印记 | 高桥镇白石源村:脱贫再“脱单”,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

白石源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北部,与金井镇相邻,这里一路碧野田间。均为罗展 摄

◎星沙时报记者 罗展

  “叮当……叮当……”四头黄牛从牛圈跑出来,跟着主人董国祥奔向田间地头寻觅青草。8月13日上午,长沙县高桥镇白石源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董国祥,大声喊着只有他与黄牛才懂得的“密语”,将黄牛赶往户外……如今的董国祥从贫困户变身为“牛专家”。

  白石源村位于长沙县高桥镇北部,与金井镇相邻,这里一路碧野田间。2014年被确定为省级贫困村,2015年摘帽。白石源村村集体经济薄弱,村民收入低,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贫困村,现有建档立卡34户73人。近三年来,扶贫产业黄牛养殖存活率100%,全村28户贫困户靠着黄牛养殖产业扶贫项目实现稳定脱贫。

如今,董国祥不仅自家牛养得好,还能为附近的贫困户传授养牛经验,成为了群众皆知的“牛专家”。

  养牛产业增收入

  “吃水不忘挖井人,感念党恩的最好方式是养好牛,通过辛勤劳动脱贫致富。”今年5月,董国祥在该村扶贫第一书记谢平的帮助下,再次购入两头小牛犊,励志要变身“牛”老板。如今,黄牛在他的精心照料下,正逐步长大。董国祥今年已68岁,家中现有建档立卡人口3人,女儿智力残疾,无法劳动,家庭收入主要靠政策支持和饲养“扶贫牛”。

  自2017年白石源村发展黄牛养殖扶贫产业以来,董国祥已连续养殖黄牛3年。这期间,他也常常会碰到各种棘手的养牛难题,但他不怕苦、不怕累,主动向牛苗饲养指导员虚心请教,积累经验。如今,董国祥不仅自家牛养得好,还能为附近的贫困户传授养牛经验,成为了群众皆知的“牛专家”。为了保障牛苗的茁壮生长,节约饲养成本,董国祥种植两季稻谷,将所有闲置土地都种上草籽以保障牛苗粮草供应。

  “脱贫不能光靠党的政策帮扶,还要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汗水,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劳动致富。”董国祥说。

  “像他这样踏实肯干不居人后的贫困户,我们能帮尽帮,扶志扶智,真正把‘输血’变‘造血’,建立扶贫长效机制,实现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牛苗购买全得益于谢平。他走访时得知董国祥之前出售了去年的“扶贫牛”,直接收益14000余元,且本人积极上进,发展产业意愿强烈,便一起商谋长效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好办法。谢平主动担起他的“牛”参谋,帮助联系养牛公司以及养牛合作社,货比三家综合考察牛苗质量,最终以7000元/头的价格购买了两头品质优良的黄牛。

  结合实际情况,白石源村因户施策、因人施策,以产业扶贫为重点,去年采取黄牛养殖和企业带动结合的模式,有29户贫困户选择黄牛养殖,带动每户增收9000元。此外,有6户贫困户选用茶叶合作社带动的模式,最终为贫困户增收5400元。今年有21户选择养牛,7户入股吉丰园养牛合作社,预计增收5500元,还有7户入股绿野仙踪合作社种植黄桃,预计增收5500元。

图为施工现场。

  发展致富“新路”

  今年来,白石源村再次把握乡村旅游的大好时机,打造精品民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致富“新路”。可想法再多,乡村“旧路”却是发展的交通瓶颈。白石源村现有环村公路14公里,大多为2006年至2008年所建。走着十多年前的水泥路,路面狭窄,会车困难,百姓们的出行和经济发展都受到了制约。今年三月,白石源村申请到资金补助,年余神至杨家新屋3公里是提质改造,准备白改黑;东边大坳至门楼4公里是拓宽硬化,已基本完成。

  “等路拓宽了,也好走了,我就可以把自家种的菜、土特产拿到集镇去卖。”看着家门口的路即将提质,贫困户彭加良脸上乐开了花,“感谢政府帮我们圆了‘修路梦’。”

  如今,白石源村以村级公路改造完善交通基础设施,以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促进民宿、农家乐等旅游产业的发展,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力求由“输血”逐步转向“造血”,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确保该村贫困人口获得稳定收益,逐步由脱贫奔向小康。

白石源村再次把握乡村旅游的大好时机,打造精品民宿,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致富“新路”。

  “我想成个家。”当被问及脱贫致富之后的愿望时,贫困户林清国有些不好意思却又神色认真地回答。因多年贫穷,林清国和村上不少人至今未婚。脱贫再“脱单”,对林清国而言,更幸福的日子还在后头。

【作者:罗展】 【编辑:党淑婷】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