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战在项目·一线攻坚⑧|征拆战线上的“定海神针”

  ◎星沙时报记者 陈盼

  2019年8月,黄兴镇龙喜水乡拆迁项目,从召开拆迁动员会,仅仅历时15天,就完成签约42户,征地拆迁147.8亩……这是“阳光拆迁”模式推行后,张劲松带领团队创造的拆迁“黄兴速度”。

  “拆迁是服务,把有限的土地资源用起来,服务地方经济发展。”52岁的张劲松这样理解拆迁工作。

  作为长沙县人民政府二级调研员、长沙县黄兴片区拆迁建设协调指挥部指挥长、县机场指挥部副指挥长,多年来,张劲松带领团队一直奋战在拆迁战线上。面对纷繁复杂的征拆工作,他亲临指挥、善打硬战,屡次刷新拆迁黄兴速度,是长沙县拆迁战线上的“定海神针”。

张劲松正在处理文件。陈盼 摄

  推行阳光拆迁

  让拆迁工作始终置于阳光下

  2012年,在部队转业后的张劲松来到长沙县,参与土地管理、拆迁相关工作。

  适逢长沙县大开发、大建设时期,一个个重大项目接连启动。张劲松发现,在拆迁过程中,很多群众有顾虑。担心“先拆不如后拆”,甚至有“先拆肯定要吃亏”的认识误区。

  “要搞好拆迁,必须让群众打消顾虑。”张劲松一边干一边思考。

  2018年,长沙县总结前期拆迁经验提出了“阳光拆迁”模式。而张劲松正是“阳光拆迁”模式的主创人员之一。通过阳光拆迁“三公示”,将拆迁工作全过程透明化、信息化、公开化,准确找到群众诉求与拆迁方案的契合点,让拆迁工作始终置于阳光下运行。

  “第一次公示,将工作人员收集到的调查资料和拆迁补偿标准等信息进行公示,让拆迁户对征收的基本情况和对政价格做到心中有数;第二次公示,将各家各户的基本情况及补偿金额进行公示,让拆迁户对自家和邻里的征收情况了然于胸;第三次公示,将部分拆迁户的特殊情况及补偿方案进行公示,接受监督,让大家无所顾忌。”

  不久后,“阳光拆迁”模式在全县推广,全县掀起“阳光拆迁”热潮。

  提出加快建设商品房

  解决“拆”“安”矛盾

  拆迁工作干久了,张劲松开始思考另一个问题。

  “传统的拆迁模式有一个很大的弊端。征拆范围绝大多数是农村地区,是被征地农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突然给一笔钱,让他们离开,很多人适应不了。”简而言之,“不能把拆迁安置工作直接推向市场。”

  张劲松所思考的“拆安矛盾”问题,也是长期以来,拆迁工作的困境。然而,从部队成长起来的张劲松,继承着军队的优秀传统,“遇到问题,不能绕开,要直面它。”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研,2017年,张劲松团队向县领导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加快建设商品房。

  “黄兴片区属于农村地区,商品房少,中国人普遍有安土重迁的思想,拆迁群众普遍都希望能够继续家乡这块土地生活。如果能通过政府引导,加快商品房建设,让被征地群众就近购到房,就能有效解决‘拆安矛盾’。”

  该想法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县领导的大力支持。

  同年,位于黄兴镇的保利、金色年华商品房正式开盘。一大批被征地群众在短期内圆了新房梦。看到安置问题有了政府“撑腰”,后续被征地群众没了后顾之忧,拆迁的“黄兴速度”一次次再创新高。

  2020年,张劲松负责的黄兴片区拆迁建设协调指挥部涉及黄兴、江背、榔梨、黄兴会展等4个镇(街道、功能区),60多个项目征拆安置、建设调度等系列工作,其中纳入县政府“百日清零”项目有31个。截至目前,片区20个项目已完成签约腾地,5个项目即将启动,其余项目正全力扫尾清零,为全县盘活空闲土地、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利条件。

  “之前,拆迁工作是‘先拆后安’,我们现在是‘边拆边安’,未来,我们还要创新,争取‘先安后拆’,让百姓真正没有后顾之忧!”张劲松笑着说。

  如今,张劲松已经53岁,长期从事拆迁工作,“白加黑”“五加二”是常事。对待下属,张劲松常以兄长自居,并善于为年轻干部搭建干事创业的舞台。在他的带动下,团队中又培养和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拆迁干部,奋战在各个拆迁战场。张劲松很欣慰,“哪天如果我干不动了,还有人接班。”

【作者:陈盼】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