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一甲子的归乡路

  星沙时报4月22日讯(记者 尹理)4月22日上午,长沙县黄花镇黄花村76岁的阮思德坐在家门口,手指间的香烟默默地燃烧着,深情的目光望着这个停靠了40多年的“港口”,目光所及都是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奈何,纵使万般留恋,远航的船注定要返程。

  “再过两天就要走了,以后你要注意身体。”深深地叹了一口气,阮思德看着多年老友文立兴说。

  “回去了,就不要再出来了,安安心心地享受生活哟。”端起放在脚边的水杯,看着一旁攒动的小狗,72岁的文立兴嘱托着。

  掐灭手中的香烟,阮思德起身回到了屋中,开始整理着自己的行李……

离别在即,阮思德(左)和文立兴(右)两位老友彼此嘱托着。尹理 摄

  年少离家出走 壮年收获温暖

  “这些东西跟了我几十年,也要一起带回去。”阮思德告诉记者,他的父母在他出生没多久就去世了,自己从小就被寄养在舅舅家中。

  “舅妈对我不好,经常打我,有一次甚至拿开水浇我。”虽然时间久远,但谈起儿时的经历,老人仍是心有余悸。也正是这样,年仅7岁的阮思德离开了家乡,这一走就是近70年。

  离家出走后,老人一路步行,经湖北,来到湖南,最终在黄花镇落脚。这些年来,老人依靠着种田,帮工等零散工作,在周边邻居的帮助下,维持着自己的生活。

  阮思德告诉记者,村里的人对他非常友善,看到他没有房屋居住,老友文立兴在自家宅基地空出一块地来,帮他建起了一个遮风挡雨的房子;种田没钱买种子,这么多年来,村头的小卖部老板胡购良,就借给他种子和化肥;年纪大了,插秧、收割变得力不从心,村上开农机的胡世金,就免费帮他插秧和收割。“家里的电是队长柳浩科帮我迁过来,就连自来水,都是从对面接管子过来,免费给我用的。”

  太多太多的援助之手,让阮思德感受到了温暖,友善的村民,也让他有了家的感觉。阮思德停下了流浪的脚步,这一停,就是41年。“我也不想离开黄花,但年纪也大了,还是得落叶归根啊。”阮思德老人说,去年十月的一次意外受伤,让他有了回家的念头。

  七旬游子思故乡 飘飘落叶终寻根

  时间倒转到去年10月份一个雨天,阮思德独自走在回家的路上。秋雨萧瑟,道路湿滑,一不小心老人摔倒了。虽然被及时送到医院治疗,但因为没有户籍,阮思德并没有购买医疗保险,治疗费对于本就囊中羞涩的他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幸好社会事务办的同志,帮我付了医疗费。”阮思德说。

  虽然得到及时救治,但也让他第一次认识到了户籍的重要性。“没有户籍,就买不了医保,也不能领到养老保险,以后生活也会出现大问题。”阮思德说,这次经历让他想回家了。

  年少离家,故土难寻。69年的时光模糊了阮思德对家乡的记忆,记忆中的故乡老人只记得是河南省信阳某个村子,但偌大的一个市,何处是他的家,阮思德也并不记得了。于是老人找到了黄花镇社会事务办工作人员杨年初,希望能帮他找到回家的路。

  “比我想象中还要棘手。”杨年初谈到帮老人回家的过程感慨道。他告诉记者,因为年代久远,老人的个人信息根本无处查证,仅有不多的线索还是两个模棱两可的名字。“一个是当时舅舅家的邻居,还有一个是村上的队长名字。”杨年初说。

  利用阮思德提供的信息,杨年初寻求长沙县救助站的帮助,通过在户籍系统进行比对,最终将范围锁定在信阳市光山县的一个村子。“我们比对了上万份的资料,筛选出3份有用信息,让老人比对,最后老人一眼就认出了当年的村干部。”杨年初说。

  找寻回家路有了突破性进展,杨年初立即联系当地相关部门,并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走访,最终核实阮思德老人就是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斛山乡人。杨年初立刻联系阮思德老人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沟通户籍问题。“现在我们已经与当地沟通好,再过两天,当地救助部门将会到黄花,将老人接走。”杨年初说。

【作者:尹理】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