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小镇分外“红”| “寻访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③

  ◎星沙时报记者 梁焕鑫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近日,在长沙县果园镇,记者乘车沿田汉大道行驶,不远处的田汉小学里传来师生高唱国歌的声音,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在学校上空随风飘扬。

一辆辆大巴鱼贯而入驶进田汉文化园。梁焕鑫 摄

  再往前,只见一辆辆大巴鱼贯驶入田汉文化园。“特别震撼,很受鼓舞,这样的红色历史学习方式别开生面。”当天下午,长沙县盼盼小学二十多名党员教师在此开展党史学习教育,观看舞台剧《田汉眼中的中国》。当熟悉的旋律在耳畔响起,大家都自发地高唱起最昂扬的歌声。

舞台剧《田汉与国歌》。刘思源 摄

  国歌在故居回响 文旅产品受热捧

  在田汉小剧场装饰一新的舞台上,星光闪烁,随着三声悦耳钟声敲响,帷幕拉开,观众穿过一条时光隧道,回到中国上世纪初叶那个贫弱动荡的年代……舞台剧《田汉眼中的中国》走进观众的视野。该剧以田汉的视角,告诉今天的人们,在过去的百年时光中,中国人民表现出的不屈不饶的民族精神和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的民族气节。

  此外,田汉文化园还推出全新的演出板块——行进式情景演出《田汉与国歌》,通过近距离体验演出中的一人一景一物,让演出在行进中进行。开放性的线路,多点式呈现,全新的演绎方式,呈现最打动人心的田汉形象,让游客在观看的过程中,一同成为戏中人。

  田汉文化园总体布局以田汉故居为依托,将田汉艺术中心、田汉艺术学院、游客服务中心、古戏台、国歌广场、田汉铜像广场以及戏剧艺术街等功能体相互关联同构。目前,田汉文化园正在创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田汉艺术中心在夕阳映衬下别具风味。果园镇 供图

  “到田汉文化园了解国歌的故事,汲取国歌的精神力量,再次唱响国歌,这样生动有内涵的党性教育振奋内心,让人备受鼓舞。”田汉文化园事务中心副主任张柱介绍,《田汉眼中的中国》自2019年首演,目前共演出129场;《田汉与国歌》自2020年首演,目前共演出232场。

  近两年,果园镇积极推出‘五个一’红色旅游产品,包括唱一首国歌、看一部舞台剧、上一堂党课、看一个展览、参观一个新农村建设典型。“今年是建党100周年,红色旅游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的文旅产品受到市场热烈反响,小镇的新舞台越搭越宽广。”果园镇社会事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王铀站在国歌文化广场,看着络绎不绝的游客兴奋地说。

  文化在家乡传承 小戏骨们续新篇

  “手拉风箱呼呀呼地响,火炉烧得红旺旺……”4月27日一大早,果园中学操场的大樟树下,13岁的小戏骨蒋静婷又在晨练,清澈而宛转的花鼓戏《补锅》唱段,飞出了校园,飞向了田野。

  果园镇素有“田汉故里,国歌摇篮”之称。为了让戏剧文化后继有人,2017年夏天,果园镇成立田汉戏剧社,开设小戏骨培训班,再续戏曲之路。

  “小戏骨培训进行了三年多,这条路我们走的踏实有力,现在也取得了一些好成绩。”果园镇文化站副站长史润东告诉记者,2020年11月,《打铜锣》节目的演出者蒋静婷、杨梓钰获得第二十四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称号。

《打铜锣》节目的演出者蒋静婷、杨梓钰。

  今年55岁的史润东是果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更是当地的“草根明星”,原创的戏曲节目《浔龙河颂》深得大家喜爱。谈及小戏骨的发展,他眼神充满着自信和坚定。与此同时,果园镇还通过戏剧票友会,广泛搜罗戏剧爱好者和戏剧人才。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除了戏剧人才的培养,果园镇还规划设计了戏剧文化园,并将全新推出实景演出《潇湘之夜》,以金井河、狮子山为背景,如诗、如画、如歌地表现潇湘夜雨、渔村夕照等意境,凸显丰厚的文化底蕴与历史沉淀,体现家国情怀、民族情感、抗争精神。

  产业在乡村“生长” 文旅融合当示范

  红色资源的利用开发,为小镇带来了发展的机遇,但乡村旅游也面临着游客不均衡的问题,“白天夜里”“平时周末”的差距明显。

  为解决短板,留住更多游客,果园镇正大力打造“两带”“四园”的旅游空间结构。“两带”即金井河风光带、田汉大道产业带;“四园”即田汉文化园、戏剧文化园、亲子文化园、农耕文化园。目前,“两带”“四园”除戏剧文化园外,其他全部竣工,对外迎客。

田汉故居新貌。梁焕鑫 摄

  果园镇在2019年9月被授牌“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2020年,该镇文化旅游总收入达5.74亿元,同比增长25%;吸纳就业人数8690人,同比增长15%;旅游人次322.5万人次,同比增长10%。

  “我们将推出动态文旅IP‘牛老大’,授牌田汉艺术小镇运营联盟和一批田汉人家品牌……”谈及近日将要发布的“小镇大事”,王铀翻转手机屏幕,向记者演示“牛老大”动态Logo的不同组合和应用场景。这些标志着果园镇的文旅产业发展进入了融合发展、全产业链条推进的新阶段。

  记者了解到,近3年来,果园镇累计争取各类投资过百亿元,先后建成了浔龙河麦咭运动不一样、时光潇湘商业街、甜甜湾室内动物城、湖湘民俗村一期、樱花谷提质改造等项目。同时还引进了星光集团、嘉兆集团、浔龙河集团等大型文旅企业。

  果园镇党委书记郭贺亭介绍,随着文旅项目的快速落地、配套设施的不断完善、运营服务的不断提升,大量年轻人返乡创业择业。目前,小镇范围内吸纳16250人实现就业。

  “我们将持续在文旅融合示范上见力求效,让群众切实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新变化、新成效,不断提升广大老百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郭贺亭说。


 相关链接:

田汉生平事迹

杰出的人民艺术家:田汉

田汉铜像广场。梁焕鑫 摄

  田汉,原名田寿昌,湖南省长沙县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词作者,忠勇无畏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杰出的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批历史文化名人。

  田汉是我国现代戏剧三大奠基人之一,是戏曲改革运动的先驱者,我国早期革命音乐、电影的杰出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毕生笔耕不辍,作品逾千万言,创作了戏剧、电影等剧本130余部,诗词、歌词近2000首,文论、散文、译著等约500余篇,是著作等身的“文化巨匠”。

  成长 求学路上戏剧迷

  1898年3月12日,田汉出生在长沙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父亲早逝,母亲易克勤独自抚养三个儿子成人。童年时代,田汉在家人、邻舍的言传身教和家乡地方戏曲与新学文化的熏陶、影响下,从一个农家出身的孩子,走出乡关,“改名立志”“从军报国”,开始了自己的求学之路。

  1916年,在徐特立校长和舅舅易象的帮助下,田汉东渡日本留学。他在拼命吸取异域艺术营养的同时,时刻关注着国内风起云涌的局势。他深受李大钊革命思想的影响,与李大钊建立了通讯联系,在日本加入了进步组织“少年中国学会”,参与组织了“创造社”,以关注社会和对艺术不懈追求的全新姿态,迈向新文学和新戏剧的世界,成为这一时期文学艺术的新秀。

  探索 诗化戏剧色斑斓

  1922年,田汉归国,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带来的希望曙光,为了唤醒国人,用自己手中的笔为武器,创办了《南国》半月刊。1926年,田汉创办“南国电影剧社”,极力推行“‘民众的’艺术运动”,以继承与创新的精神,创作了一大批富有影响的剧目,在戏剧界取得不菲成就。他领导的“南国社”活动,不仅为中国戏剧事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而且代表了一个时期的戏剧运动,影响深远。

  1930年3月2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田汉被推选为七名执行委员之一。随后,他在《南国月刊》发表了《我们的自己批判》,公开宣布向无产阶级转向,并且带领了一批文艺人士随他转向。

  1932年,白色恐怖弥漫整个上海,田汉不以个人安危为念,毅然决然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经瞿秋白监誓,田汉由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吸收入党。随后他参与了党对“左翼剧联”的领导工作,始终坚定的地沿着党指引的道路前进。

  抗争 奋起呼吁救中华

  1935年,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以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义勇军进行曲》向全国人民发出了抗日救亡的最强音。《义勇军进行曲》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歌,是国家的象征和标志,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精神力量。

  1946年6月,内战全面爆发。田汉满怀忧国之情,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国民党的统治中心上海、南京。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机会,为争取和平、民主,为戏剧界的团结、进步戏剧的复兴和发展四处奔走,大声疾呼。在国民党特务横行、黑暗势力猖獗的日子里,田汉带领的戏剧文艺界没有退缩,宁流血、不曲笔,勇敢地走向争民主、争自由的战场。

  随着人民解放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全国范围内新的革命高潮已经到来。在这种形势下,田汉遵照党组织的安排前往解放区,从上海辗转多地到达中共中央所在地西柏坡,继而进入北平,参加到筹备新政协和筹建新中国的紧张工作之中。

  巨匠 中国现代戏剧魂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成为新中国戏剧艺术事业的领导人。他坚持党对戏剧艺术的改戏、改人、改制的“三改”工作方针,团结全国戏曲老艺术家和青年文艺工作者“为爱国主义的人民新戏剧而奋斗”。短短十数年间,新中国戏剧艺术呈现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新气象,新中国戏剧艺术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繁荣。

  田汉的艺术创作始终坚持反封建和反帝国主义,始终追求不断改革、创新,始终服务于人民大众。郭沫若曾说:“田汉,不仅是戏剧界的先驱者,同时是文化界的先驱者。他是我们中国人应该夸耀的一个存在。”夏衍高度评价:“田汉是现代的关汉卿,我私下把他叫做中国的‘戏剧魂’。”曹禺曾说:“田汉的一生就是一部中国话剧发展史。”

  1968年12月10日,田汉因病逝世,时年70岁。1979年4月,党中央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田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对田汉的一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田汉的一生,是追求理想、追求光明的一生,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创作、为中国戏剧事业奋斗的一生。


  记者见闻

  1898年3月12日,在19世纪末的江南村落,鸡鸣桑树,墟里孤烟,老屋里传来一声婴儿的啼哭,从那天起,人间有了田汉。

  在故园长沙,田汉之名,早已汇入这里的山河草木。田汉文化园所在的这个小小的村落,被称为田汉社区;那条穿过稻香的小路,叫田汉大道。在车流如织的侯家塘立交桥下,立起的那座大剧院,谓之田汉大剧院;甚至,“寿昌”二字亦成为星沙一条道路的命名。

  人间四月,春光最美。徜徉于田汉文化园,扑面而来的是浓郁的文化气息,蓝天、白云与白墙青瓦的田汉故居相映成趣,在翠竹、绿树、小塘地掩映下,宛如一处世外的生态小居。

  我是一名记者,更是田汉先生多年的追随者,何其有幸,亲眼见到了这里的变化,并讲述给你听。

  2019年,田汉故里果园镇获评为湖南省首批十大特色文旅小镇,两年多来,该镇以“田汉文化活起来、产业项目立起来、田汉品牌响起来、艺术小镇美起来”的建设思路,打造出清晰的文化形象,翻开文旅融合发展的新篇章。

  如今的果园早已今非昔比。长沙院子、绿城等项目拔地而起;星光、嘉兆等集团相继入驻;北师大附中、雅礼田汉名校汇聚,田汉文化园、浔龙河游人如织,第一批“田汉人家”即将授牌营业……

  在张公塘湿地公园里,龙虾养殖户在谈论着“花果虾”即将上市;新明村的有机谷,一批批新鲜诱人的小番茄挂着露珠走进市场;文化园里的国歌声又响起,那是果园正朝着红色乡村振兴阔步前行的声音。

【作者:梁焕鑫】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