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红色精神 推动乡村振兴|“寻访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⑦

  ◎星沙时报记者 文章维  

  近日,长沙县路口镇陈康白科教报国生平业绩陈列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们都是陈康白中学的在校学生,特意前来学习参观,了解陈康白的光辉事迹。

  目前,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已成为路口镇最闪亮的“名片”之一。自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先后有50余批游客来到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参观,学习陈康白“科教报国”的伟大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近年来,路口镇通过打造陈康白科教报国生平业绩陈列等“红色名片”,与党史学习教育紧密结合,教育引导全镇党员干部深刻领会陈康白“科教报国”的远大志向,赓续红色精神血脉,推动四大发展战略,为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争当乡村全面振兴标杆而努力奋斗。

隆平稻作公园丰收美景。路口镇 供图

  强产业 “路口转型”有力推进

  “陈康白先生一生都在为国家、民族、人民奉献,我也想像他一样,为群众做点事情。”长沙哲农农业科技公司自2018年落户路口镇后,从来不追星的公司负责人李晓媚便有了自己的“偶像”——陈康白。尽管每天工作繁忙,但她一有时间就会到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去看看。

  长沙哲农农业科技公司传承陈康白“科教报国”的精神,致力为广大群众谋幸福,于明月村筹建“隆平稻作公园”,形成以“企业引领+科研院所+村集体+农户”的(1+3)模式,以一三产业融合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大力推动休闲旅游产业,壮大农村经济。

  “科技的力量是巨大的,我平常总教育两个女儿,希望她们学习陈康白先生,努力读书,将来用科技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对于长沙县湘旺农机专业合作社的负责人陈满根来说,近年来最大的感受便是“科技改变生活”。

  从小型收割机到水稻有序抛秧机、高速插秧机,从依靠人工到今天的农业机械化,路口镇农业正处于一个高质量发展阶段,像陈满根这样的种粮大户,幸福感越来越高。

  作为长沙县农业强镇,路口镇积极探索产学研集聚型“哲农模式”,在隆平稻作公园举办了中非稻作论坛(室外展示基地)、国家长江中下游(长沙)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观摩会等国际国内大型会展20余次,以科技创新为引领,深入促进农业机械化,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2020年成功创建省级农业产业强镇(水稻)。

  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下一阶段,路口镇将传承发扬陈康白“科教报国”的精神,实施产业强镇战略,继续奋斗、优化产业,补短板、强弱项,力争在未来3年成功创建国家农业产业强镇,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含新量”。

  兴科教 “路口名片”更加靓丽

  一身红马甲,一个话筒,一次次生动激情的讲解。对于路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志愿者汤舟来说,每天的生活重复却不单调。

  “我从不觉得这是一件无趣的事,陈康白先生的伟大事迹日复一日影响着我。”自2018年成为志愿者以来,她在陈康白科教报国生平业绩陈列接待了一批又一批前来参观的客人。陈康白先生的事迹,在她的心中生根发芽。

  汤舟的儿子何宇林是陈康白中学初三学生,在陈康白“科教报国”精神感召下,他的理想是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将来像陈康白一样用自己的力量推动国家科研事业发展。

  据悉,陈康白科教报国生平业绩陈列累计接待参观者5万人次,其中约6000名为中小学生。在红色精神的引领下,路口镇涌现出“全国劳动模范”杨岸峰、“湖南省先进工作者”钟志军、全国“红背篓”精神传承奖得主黄晓钦、“星沙好人”卢敏、黄惠等一批先进模范。

  科技创新是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根本动力。下一阶段,路口镇将传承发扬陈康白“科教报国”的精神,实施科教兴镇战略,继续深挖路口科教资源,因势利导,发挥科技优势助力乡村振兴,完善体系,增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路口镇实施生态美镇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让乡村美丽又经济。

  美生态 “路口风景”不断美化

  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路口镇人,路口镇环境办工作人员朱晴从小听着陈康白的故事长大。从部队回来后,看见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看见路口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里的陈康白科教报国生平业绩陈列,他下定决心:我要学习陈康白的精神,用实际行动为家乡作贡献。

  在路口工作的四年,从垃圾分类到“河长制”,从公厕改革到污水处理,朱晴办公室的电脑里,密密麻麻的资料一度装满了磁盘。他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扎实,走遍了镇上的每一片土地,每一个垃圾分类点他都能倒背如流,每一条河流情况他都烂熟于心,每一个秸秆多的区域他都会重点关注。

  “真的没什么,我只是心里有张图。”在许多个像朱晴一样干部的努力下,路口镇污染防治实效明显:其他垃圾实现24%的负增长,低价值可回收物人均回收量达20.92公斤,垃圾回收率达到45%,排名全县前列。2019、2020连续两年获评全市秸秆禁烧工作先进单位,麻林老街等4个集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全面完工,麻林村成功创建市级小微水体示范片区。

  乡村振兴,生态宜居是关键。路口镇将传承发扬陈康白“科教报国”的精神,实施生态美镇战略,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继续加大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激发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潜力,让乡村既美丽又经济,实现农村有景可看、农民有活可干、农业有钱可赚,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美学经济发展新格局,力争两年内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提升美丽乡村建设“含绿量”和“含金量”。

李先俊坐在门前看修到家门口的路。文章维 摄

  立民生 “路口温度”更暖人心

  路口镇上杉市村村民李先俊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便是吃完晚饭后坐在院子里,看那条修到了家门口的水泥路。

  李先俊家门前原本是一条十分崎岖的泥巴路,不仅不能通车,骑摩托车也容易摔跤。年逾七旬的李先俊身体不好,经常需要出去看病,这条两百余米长的泥巴路便成了他的忧心事。

  在了解这一情况后,路口镇上杉市村党总支书记陈鹏迅速行动,于2020年组织人员为陈先俊家修路。修路过程中,陈鹏凡事亲力亲为。

  “陈康白先生当年心里装着人民,放弃国外优渥的环境,克服重重困难回国效力,我这又算得了什么呢。”陈鹏表示,上杉市村全体村干部始终以陈康白为榜样,心系群众,致力于为民做实事。

  此外,2020年明月村成功创建湖南省卫生村、麻林村成功创建长沙市卫生村;县一医院成功创建县内首家二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斥资100万元在三年内推进“健康服务进万家”行动计划……在陈康白“科教报国”精神的引领下,路口镇全体党员干部,广大群众保持奋斗拼搏的姿态,让民生福祉持续增进,“路口温度”更暖人心。

  下一阶段,路口镇将传承发扬陈康白“科教报国”的精神,实施民生立镇战略,力争两年内成功创建省级安全发展示范镇;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持续提高医卫教育水平,不断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提升公共服务社会保障力,让全镇人民在家附近病有良医、学有优教、劳有厚得,快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生平事迹

  科教报国以身许党的校长陈康白

陈康白在哈尔滨工业大学讲话。

  陈康白,长沙县路口镇人,是我党杰出的科学教育家,延安自然科学院的缔造者之一。

  陈康白出身贫寒,先后在厦门大学、哥廷根大学化学研究院研究生物(有机)化学。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放弃国外优渥条件,毅然回国。在中国共产党的指引下,奔赴延安,投身革命。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陈康白为战时需要,义无反顾投入边区各项建设事业,用自身所学在科学教育、军工生产、工业、财经等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奉献了自己的学识才能。解放初期,他致力于恢复战争创伤,积极参与东北工业重建。新中国成立后,作为我党科学家,他任劳任怨,甘于奉献,在文教、科学事业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扬名异域 一颗红心系祖国

  1916年,12岁的陈康白考入长沙县立师范学校。在恩师徐特立的关怀和教导下,陈康白认识到科学技术关系民族复兴,从此立志科技报国。在上海沪江大学求学时,陈康白因为参加反美学生运动被迫退学。1925年,他经徐特立推荐进入厦门大学攻读化学专业,1927年因成绩优异留校任教,随后进入浙江大学、北京大学从事教研工作,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引起国际化学界的关注。

  1933年,陈康白赴阿道夫 ·温道斯所任职的德国哥廷根大学化学研究院继续深造,很快取得丰硕的研究成果,得到德国同行充分认可,成为国际化学研究领域的专家之一。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陈康白不顾阿道夫挽留,毅然放弃自己的事业回到祖国,后经过深思熟虑,婉辞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主任翁文灏之邀,经恩师徐特立指引奔赴延安,投身抗战。

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

  扎根延安 一身本领惠人民

  初到延安的陈康白,迅速感受到边区人民的热情,并得到毛泽东和朱德亲自接见,这让他进一步坚定了自己的选择。

  当时正值国共摩擦时期,边区经济、军事遭到封锁,百业待兴的延安成为陈康白尽展才华的舞台。他充分发挥自身所学,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为全面改变边区的工业状况,推动边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1938年2月,陈康白与高士其、董纯才、李世俊等20多位研究科学的青年聚会,发起成立了延安的第一个科学技术团体“边区国防科学社”。1939年,陈康白参与中央财经委工作,兼任中央军委军工局技术处处长,在边区生产运动的建设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期间,陈康白奉命组织筹划陕甘宁边区首届工业展览会,大获成功。让边区各阶层充分了解边区工业建设新面貌,鼓舞了抗战信心,对促进边区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同时,陈康白受中共中央委派,以筹备组组长的身份筹建延安自然科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自然科学大学,先后为边区培育了500多名自然科技人才,为陕甘宁边区等抗日根据地打破封锁,发展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其中,马兰草造纸、新方法制盐、发现南泥湾,是为边区经济建树奇功的三个典型事例。

  投身教育 蜡炬成灰泪始干

  1951年4月,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哈尔滨工业大学进入改建扩建的重要时期,承担着全国第一批研究生培养工作。同年6月25日,中央正式任命陈康白为哈工大校长,成为当时中国高等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陈康白从国家建设实际需要出发,确立哈工大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办学目标,并亲自主持制订了哈工大的发展规划和基建规划,同时积极引进和选拔青年人才,由苏联专家指导培养,优秀者被任命为各教研室负责人,率先形成了师资、预科,科研、管理并重的多元化发展思路,使一大批青年专家和教师兼具教、研和管理能力,成为哈工大“八百壮士”的重要组成力量。

  在陈康白的努力下,哈工大教研管建齐头并进,树立了极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凝练出爱国、求是、团结、奋进的哈工大精神。为全国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工业学校提供了宝贵的示范经验,也为科技强国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得到当时高教部和一机部党组、东北局、哈尔滨市委的高度评价。哈工大由此进入改建扩建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

  记者见闻

  从陈康白生平业绩陈列,到隆平稻作公园,再到路口镇村民的家家户户,记者看到,如今的路口,到处都焕发着朝气蓬勃的气息。

  时代车轮滚滚向前。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十四五”开局之年。稳步前行的路口,再一次站在新的历史选择处,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从项目建设到产业转型升级,从改善民生到乡村振兴,路口镇以只争朝夕的使命感,坚定不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不断优化“一轴两心三区”发展格局;高质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更有质效的环境美、产业美、生活美、乡风美、秩序美的“五美与共”;坚持党建引领,发展美学经济,做强乡村产业,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者:文章维】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