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楼天台种水稻,体会粒粒皆辛苦

  星沙时报7月14日讯(记者 盛磊)“锄禾日当日,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国人小时候必学的一首古诗,反映了从“春种一粒粟”到“秋收万颗子”的背后,是千万农民辛勤劳动的成果。

  位于长沙县的长沙华夏实验学校创新家校共育,在教学楼天台开辟屋顶农场,鼓励学生通过水稻种植劳动实践体会粒粒皆辛苦,从小培养其节约粮食的意识。

图为彭玉林指导学生观察水稻长势。 盛磊 摄

  值得一提的是,水稻种植过程中,袁隆平院士助手彭玉林全程进行专业指导。近日,水稻迎来丰收,孩子们体验了劳作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

  把书本知识搬到生活中,开辟屋顶农场种水稻

  尽管学校已经放暑假,但每天来学校给水稻浇水、观察水稻长势成了该校1806班学生必做的“暑假作业”。

  金灿灿的稻叶随风摇摆,推起一阵阵波浪,一簇簇颗粒饱满的稻穗压弯了枝头,让人看了心底无限满足。

  “长沙这段时间酷暑难耐,得赶紧给我的宝贝水稻浇水,别渴着它们了。”7月13日,在彭玉林的带领下,1806班部分学生一走进学校,就迫不及待赶到天台,查看他们的劳动成果。

图为长沙华夏实验学校在教学楼天台开辟农场供学生开展水稻种植劳动实践。 盛磊 摄

  彭玉林告诉记者,这片水稻基地面积仅有12平方米,由6个用编织布、木棍和铁丝围成的大框装起来,框里盛满土,水稻的种子是他从工作的基地带来的,一边种的是杂交水稻,另一边种的是普通水稻。

  彭玉林是湖南省农科院的一名杂交水稻科研人员,2003年,他来到袁隆平院士身边担任助手,主要从事杂交水稻的超高产攻关。

  彭玉林的女儿在长沙华夏实验学校上小学三年级,他发现很多小孩子从书本上了解到袁隆平院士是“杂交水稻之父”,却不知道什么是杂交水稻,他就想把书本上的知识搬到生活中,让孩子们知道香喷喷的米饭是怎么来的。

图为彭玉林指导学生观察水稻长势。 盛磊 摄

  本学期开学初,彭玉林向班主任黄滔提出他的想法后,得到学校和班级的大力支持。黄老师向学校申请在教学楼天台开辟一处小型农场作为水稻种植“乐学”基地,同班学生家长主动帮忙挑土、砌围栏,孩子们则在彭玉林的指导下学习插秧。

  小禾苗插进泥土后,孩子们有空就会上楼看看,周末、节假日也不例外。定期观察、施肥、打药、防鸟……在彭玉林的专业指导和孩子们的精心呵护下,禾苗茁壮成长。

  通过劳动实践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

  水稻每天都在飞速长高,需要喝大量的水,抢着给水稻浇水,成为班级的一件大事。

图为长沙华夏实验学校在教学楼天台开辟农场供学生开展水稻种植劳动实践。 盛磊 摄

  彭玉林的女儿彭璟雯最喜欢和水稻比身高,每天都会用手指测量。三个月生长期很快过去,小禾苗从几厘米长高到1米多,已和孩子们的身高差不多。

  “爸爸常说袁爷爷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世界梦,我希望水稻长得比我高,夏天到了就可以在禾下乘凉。”彭璟雯笑称。

  孩子们在水稻种植过程中学到了很多农业知识,也遇到了不少困惑。该班学生唐雨昕不知道怎么区分杂交水稻和普通水稻,在彭玉林的讲解下,她学会通过观察水稻的株形态来分辨。“叶宽、穗大的就是杂交稻。”面对记者的询问,唐雨昕自信答道。

图为彭玉林指导学生给水稻浇水。 盛磊 摄

  为了让孩子们更全面了解杂交水稻的重要意义和科学原理,彭玉林带领部分学生参观了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和杂交水稻展览馆等地,并亲自担任讲解员。

  小禾苗长大了,袁隆平院士却于今年5月22日在长沙不幸病逝。得知这一消息后,孩子们十分悲痛,当天在黄老师的带领下,全班学生在水稻面前默哀,缅怀他们敬爱的袁爷爷。

图为长沙华夏实验学校在教学楼天台开辟农场供学生开展水稻种植劳动实践。 盛磊 摄

  七月中旬,水稻迎来丰收,将被集中收割,彭玉林打算指导孩子们晒谷、打米,让他们分享自己的劳动成果。许多学生家长也向班主任黄老师反映,自从种植水稻后,孩子们吃饭时不再淘气,且主动践行“光盘行动”。

图为学生们看到水稻丰收,十分喜悦。 盛磊 摄

  “教育不应只停留在书本上,而要融汇到生活中。”长沙华夏实验学校学生中心主任周湘文介绍,该校格外重视孩子们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特别是劳动教育,鼓励学生在教学楼建设水稻基地,是想让孩子们在劳动实践中体会“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也是对袁老精神最好的传承。

【作者:盛磊】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