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故里唱新曲

  ◎星沙时报记者 梁焕鑫

  “雁过南来又逢秋,朔风凛冽令人愁。长安古道行商少,西出阳关马蹄疏……”7月21日,长沙县果园镇文化站里传来悠扬的戏曲声,果园镇第五批“田汉小戏骨”培训班学员们正在此排练湘剧《琵琶记》选段《描容上京》。

  湘剧是湖南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距今已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主要流行于长沙、湘潭等地。果园镇曾是有名的“戏曲窝子”,流传的湘剧、皮影戏、木偶戏,为当地群众提供了丰富的戏曲营养。然而,时代更迭,戏曲发展和传承也曾在此失色。

第五批小戏骨刘蒋络萌在果园镇文化站里跟随戏曲表演者廖深苗学习《小将军打猎》。赵子玉 摄

  2017年6月,果园镇成立田汉戏剧社,免费开设小戏骨培训班,聘请名师教学,重振戏曲风。如今,流传百年的古老戏曲表演,在这略显稚气的演绎中焕发出新的活力。

  新生代唱新戏

  双脚轻微迈开,台步走得规范,身体微微前倾,手形好似波浪……炎炎夏日,果园镇文化站活动室里,周思亦正在排练花鼓戏《补锅》。

果园镇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表彰大会暨文艺汇演活动中,周思亦(右一)表演花鼓戏《补锅》,引得台下阵阵掌声。

  “唱戏不能说难,用心就会很简单。”10岁的周思亦是小戏骨培训班第四批学员,经过一年多的训练,俨然成了一个专业的小戏骨。周思亦的老师、果园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史润东告诉记者,周思亦家在田汉儿时学堂附近,旁边就是李公庙,田汉孩童时代经常在这里听庙戏,这里戏曲养分丰润,给了周思亦很多启发。

  谈及戏曲,周思亦清澈的眼神中透露出满满热爱。她告诉记者,自己也曾因为唱不好台词,走不好台步急得当场大哭,小戏骨培训班第一批学员、曾获“小梅花”称号的蒋静婷给了她很多鼓舞。“我看过蒋静婷姐姐在舞台上的表演,她的姿势有模有样,唱腔有板有眼,文化成绩也特别好。”也许是受其激励,周思亦在学校里也是人人夸赞的学霸。

  经过五年多的发展,果园镇已经培养了600多名小戏骨。《补锅》《描容上京》等经典剧目,他们张口就来,举手投足间,颇有一番风韵。

  新舞台演新剧

  在采访中,老戏骨冯兴向记者展示一段抖音。2019年4月,他录制一段15秒的小视频,记录了小戏骨们表演的花鼓戏《补锅》。视频传到网上后,短短两天,点击量破10W,点赞量近5000,还有不少网友在下面纷纷评论:湖南花鼓戏后继有人。

  “这是果园镇的骄傲,更是戏曲艺术中冉冉升起的新星。”果园镇民间艺人李海龙刷到这条抖音后,心潮澎湃。

  从艺几十年,李海龙见证了当地戏曲逐渐复兴的过程。“很长一段时间,戏曲文化在果园是断层的,能唱戏的都是我们这些老年人。”因此,果园镇计划成立田汉戏剧社时,李海龙举双手赞成。“年轻人再培养可能来不及,我们就从最小的孩子抓起。”谈及现在的小戏骨培训,他更是连连称赞。

  “现在很多人都知道田汉故里有小戏骨,很多人来果园旅游都会点名要观看戏曲节目。”冯兴说,小戏骨的培训,擦亮了“田汉故里”这张文化名片。

  新时代谱新曲

  在田汉小剧场装饰一新的舞台上,星光闪烁,随着三声悦耳钟声,帷幕拉开,舞台剧《田汉眼中的中国》正式上演,观众如穿过一条时光隧道,回到那个动荡的年代,感受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和冒着敌人炮火前进的民族气节。

  少年田汉一角扮演者杨火星智是果园镇杨泗庙社区居民,看到家乡戏曲文化蓬勃发展,他毕业后回家成为一名话剧演员。

舞台剧《田汉眼中的中国》深受游客朋友喜欢。刘思源 摄

  “作为田汉先生的同乡人,我想把红色故事用自己的方式讲给大家听,演给大家看。”听闻《田汉眼中的中国》开始筹备,杨火星智不懈努力,争取到饰演少年田汉一角。“每场展演都让我十分紧张,但在我真正进入这个角色的时候,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田汉先生站在舞台上为大家讲述着这段记忆。”

  近年来,果园镇立足红色精神,深挖戏剧文化,积极推出“五个一”红色旅游产品,包括唱一首国歌、看一部舞台剧、上一堂党课、看一个展览、参观一个新农村建设典型,吸引众多的游客前来打卡,深受市场好评。

  流水洗不尽粉墨铅华,铅华盖不住苍劲声腔。果园镇文化站里,戏曲响起,戏剧声浓。

【作者:任凭 梁焕鑫】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