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刊|开慧镇:传承红色基因 率先振兴乡村

  文/林正茂

  秋风劲,听板仓大地乡村全面振兴旋律扬。

  秋意浓,赏飘峰山下文旅深度融合乡韵美。

  秋实硕,品开慧故里美丽宜居村庄成果丰。

  冲刺在新时代“赶考路”上,开慧镇将按照“传承红色基因,率先振兴乡村”的要求,围绕“打造乡村振兴标杆镇、文旅融合样板镇”的定位,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努力为长沙县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建设现代化示范区贡献开慧力量、彰显开慧作为。

  聚焦产业发展,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长沙县明确提出要“率先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奋力争当推进共同富裕的示范引领”,开慧镇全镇上下迅速行动,积极主动作为,以全产业链思维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助推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实现共同富裕。开慧镇锚定产业兴旺的目标,坚持做精传统产业、做优民宿产业、培育新兴产业、做强工业产业,全面优化产业结构,推动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鼓起农民“钱袋子”。

  红色是开慧的本色,绿色是开慧的底色。“开慧镇有着得天独厚的红色文化资源、绿色生态环境,要充分做好‘红绿’结合文章,坚定不移推进以‘红色旅游、绿色乡村、橙色教育、蓝色航空’为载体的‘四色产业’发展,积极探索村企合作的新模式,把产业做强做优做特。”开慧镇党委书记李坤明介绍说,开慧镇一直在努力发展乡村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沉睡的资源变成农民致富和乡村发展的源头活水。

  十步之内,必有芳草。开慧镇依托红色旅游的禀赋优势,将“一果一茶一民宿”特色产业借着一张张红色名片推广而出,8000余亩小水果喜迎丰收,万亩生态茶园蔚然成林,乡村民宿床位突破1000个,积极探索出民宿发展“631”合作模式,全力打造新型农业综合经营主体,建成了12家现代农庄,创建7家星级乡村旅游点,成功实现让游客“留”下来、村民富起来。

  漫步在开慧镇,随处可见的农家庭院变身乡村民宿,农民变身“店小二”,民宿已然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开慧镇着力在养心、养身、养眼、养胃上做文章,在项目提速、环境提质、服务提档、管理提效上下功夫,真正将民宿区域打造成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休闲旅游度假区。

  惟创新者胜,惟实干者强。开慧镇坚持用创新求突破、用实干上水平,探索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发展之路,以科技创新破除工业发展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做强做大中天机械、研创电气等工业企业;抢抓湖南省低空空域改革试点机遇,大力推动开慧通用机场的新兴产业发展,全力打造通航产业园和通航小镇,着力促进长沙县实现民航产业和通航产业“两翼齐飞”。

  用活优势资源,全力打造文旅融合样板镇

  既为一域争光,更为全局添彩。今年8月,开慧镇成功斩获“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这一“国字号”荣誉,成为长沙市唯一获此殊荣的乡镇,这也是继获评“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后,开慧镇锚定新目标实现的新突破。

  走进开慧镇,徒步于板仓冲棉花坡上,寻觅“骄杨”的人生轨迹;徜徉在独具魅力的薰衣草庄园,感受那一份“复得返自然”的内心宁静;攀爬至“飘来的仙山”飘峰山顶,听千年古寺湘峰寺的钟鸣……

  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期间,络绎不绝的旅游大巴奔驶在骄杨大道上,车轮轧过的农村公路串起了各个旅游景点,旅游“穿针引线”盘活了开慧这座小镇的产业链。杨开慧纪念馆、缪伯英故居等红色景点游人如织,穿着红马甲的志愿者们“上岗”为村民游客进行讲解,开慧镇日均接待游客量近万人,牛栏湾5号等民宿点更是“一房难求”,“旅游热”已然成了开慧镇的假期“新标签”。

  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据了解,今年以来,开慧镇依托红色文化资源,打造杨开慧纪念馆核心景区楹联一条街文化项目,规范“商业街”风貌,进一步擦亮大爱小镇“红色名片”;成功策划第二届板仓教育文化节暨纪念杨昌济先生诞辰150周年系列活动,推动长沙县文化事业和文旅产业发展、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大力整合镇域资源,围绕红色景区、文旅企业、生态农庄、特色产品等内容设计制作开慧旅游地图和精美手册,推动全域旅游发展;抓好用足政策利好,主动邀请旅行社集中来镇采风、召开开慧镇旅游资源推介会,全面解读“入县游”奖励,推介特色产品资源,与湖南省旅行社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深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立足新发展阶段,开慧镇将用好用活全国乡村旅游重点镇、湖南省特色文旅小镇这两块金字招牌,在挖掘红色文化时代价值上做文章,推进活化利用上下功夫,用红色文化推动旅游的特色化、品质化、效益化发展,用旅游促进地域文化的吸引力、竞争力、影响力提升,积极推进开慧故里创建国家5A级景区。

  提质生态环境,全力打造村净景美宜居镇

  礼让山水,古今同辉,良好生态是高品质生活的鲜亮底色。深秋时节走进开慧镇,一户户庭院精致靓丽,一片片菜园整洁美观,一条条村道平坦宽阔,一面面文化墙富含寓意……田园风光景色宜人,农家屋舍错落有致,仿佛置身于一座风景秀美的公园。

  秀美风光的背后,既是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馈赠,也离不开美丽宜居村庄的项目建设。日前,长沙县正如火如荼推进全域美丽宜居村庄建设,作为长沙北部“后花园”的开慧镇更是争当“模范生”,全面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乡村“颜值”,打造美丽庭院、美丽菜园、美丽田园、美丽果园,将整个开慧描绘成一幅醇香美丽的画卷。

  “乘着美丽宜居村庄建设的春风,家里的粪水终于可以不用担挑了,不用闻臭气了。”家住开慧村的缪爹爹开心地笑着说,全镇14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范围内,家家户户都要求改造成无害化厕所,全面实现“干净卫生一个厕”,老百姓也跟着享了福。

  “以前因为他家屋后及侧面地基窄,不能放下统一的三格化粪池模具,所以粪水一直是直排进屋前的粪坑,既影响美观又多蚊虫。”开慧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今年根据实地查看,因地制宜废除粪坑,埋管接到大的化粪池进行处理,成功实现改厕,对缪爹爹一家来说是件大好事。

  无独有偶,从前的锡福村“山清水不秀,到处猪屎臭”,近年来深入开展水环境综合整治,进行小微水体示范片打造,进一步深化截污治污,新建一批沼气池、无公害公厕,构建起“以绿狐尾藻生态湿地”为技术关键的养殖废水治理模式,成为了村里的一道亮丽风景,空气中的异味被山野的清香替代,一个山清水秀的锡福村又呈现在大家面前。

  据悉,开慧镇突出抓好乡村洁化、绿化、净化、序化、美化“五化”建设,坚持深入推进垃圾、污水、厕所革命,以民为主,因地制宜,力争使全镇的无害化厕所覆盖面达到100%,并且针对2018年以前5000多户农村改厕工作进行后期管护和维修,力争做到“建好一个、管好一个、用好一个”,确保农村改厕工作落到实处,统筹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乡村治理,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乡村振兴。

  夯实基层党建,全力打造五治融合示范镇

  红色根基已深植,红色热土正青春。开慧镇是杨开慧烈士和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缪伯英的家乡,全国最早的农村党支部之一——中共清泰支部也在这里诞生。曾经的开慧镇孕育着革命圣火,今天的开慧镇赓续着红色血脉,奋勇奔赴新征程。

  百年征程波澜壮阔,百年初心历久弥坚。站在“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点上,开慧镇始终牢记嘱托,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深入推进“党建聚合力书记领航行动”,创新实施“六慧人才计划”,推动支部“五化”建设,打造“狮子型”干部队伍,确保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到哪里,党的建设就跟进到哪里,全面形成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强大推力。

  记者了解到,开慧镇在党建+“五零”村(社区)建设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制定了“十个一”“十个无”工作标准,并结合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工作为“五零”户进行星级评定及挂牌。

  “这个星级牌子挂在门上就是一面镜子,谁家星星多,谁家星星少,一眼就看得出来工作搞得好不好,现在已经成了抓好‘五零’建设的法宝。”李坤明表示,见贤才能思齐,崇德就会向善,村民们在生活中争当“追星族”,渐渐地凝聚了一股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进一步夯实了基层党建。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办好民生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党长期执政的基础。今年以来,开慧镇充分挖掘用活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引导全体党员干部认真学党史、为民办实事,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持续抓好“千万民生工程”和“精准惠民微建设”行动,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共同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利用屋场夜话会了解村民群众的所想所需,加快新开慧中学项目建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推进镇域临水、临崖、临坡、临弯地域安全隐患整治,让发展成果有更多“民生含量”。

  勇担时代使命,实干铸就未来。开慧镇将全面对标、锁定目标、抬高坐标,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最强执行力抓好各项中心工作在基层走深走实,常启“大爱智慧”之门,深谋“全面振兴”之策,善落“心在人民”之举,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镇、文旅融合样板镇。

【作者:林正茂】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两会特刊 两会特刊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