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出你心中的星沙精神⑰#吴乐华:从“拾穗者”到“播种人”,让优秀传统文化为城市增光添彩

【人物名片】

  吴乐华

  长沙县金井镇双江社区人,曾任原双江镇文化站站长,在职22年期间,把当地的文化事业办得有声有色。2006年,当地民俗滚灯车和锣鼓亭子成功申遗,吴乐华成为长沙市非遗项目滚灯车和锣鼓亭子的传承人。2009年,吴乐华结束三年返聘时光,全身心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走访收集整理当地民俗,同时热心当地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名家喻户晓的学雷锋志愿者。2015年获评长沙县首届新乡贤代表之一,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他“乐爹”。

您心中的星沙精神是什么?

  我心中的星沙精神是敢为人先、担当进取的精神,我在这里生活的几十年间,亲眼目睹了星沙的快速发展,亲身体会到了什么是“星沙速度”,令人敬佩。

——吴乐华

  ◎星沙时报记者 王箫

【访谈面对面】

  初夏午后,阳光温暖怡人,走进吴乐华的家里,笔墨纸砚,竹篾绸布,阵阵墨香扑面而来,仿佛可以感受到那份历经岁月沉淀下,醇厚的文化底蕴。

吴乐华(右二)正在教孩子们制作滚灯车。金井镇供图

  “我没什么其他爱好,平时就在家里做灯笼,练练书法,写写文章。”吴乐华告诉记者,上午他刚刚做好一个滚灯车的内灯,准备下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做课具使用。

  1984年2月,吴乐华担任原双江镇文化站站长,“那时候做站长,要会摄影,能写文章,还要排得了戏。”当时连续两届县里的舞龙比赛都没有获得名次,第三次参加比赛前,吴乐华就想起了村里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都喜欢的滚灯车。

  “我想着这个灯能持续那么多年,家家户户都喜欢,未必其他的人就不喜欢,这也是我们这的文化特色。”吴乐华就组织了一班舞火龙的师傅,做了16盏滚灯,一起带到县里表演,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006年,县里组织开展非遗申报工作,当时的工作人员一下就想到了滚灯车,紧急联系到吴乐华。收到通知后,吴乐华用了一个礼拜时间进行材料申报和准备工作,在长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上,双江滚灯车和锣鼓亭子赫然在列。

  今年77岁的吴乐华,说起当地的民俗文化,滚灯车、锣鼓亭子、火龙、七子鞭、双江山歌等,他如数家珍,说着便兴致勃勃地往房间里走,在一个满满当当的档案柜里拿出几本资料集,“我退休前就开始通过业余时间收集当地的山歌和民俗故事,回来自己慢慢整理,用毛笔誊写,保存在档案柜。”

  几年时间,吴乐华的两个档案柜里摆满了传统文化的资料。一首村歌,一首诗歌,一段口述历史,一首民谣……文化就在一个个正楷字之间被记录了下来,生生不息。

  本报记者:四十年时光,您跟这些传统文化的联系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持续至今的呢?

  吴乐华: 从小父亲带着我玩滚灯车,读书回来后拜师学做滚灯车,后来成为了当时村里舞火龙的带头人。双江地处偏远,没有太多的产业资源,但一些民俗却很好地被保存了下来,一直到2000年,村里仍旧有过年滚灯车、舞火龙的习俗。

  我作为当时的文化站站长,一有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二有传承下来的技艺,三是我心中热爱,党的事业行行都要人来干,国家大力支持发展文化事业,滚灯车和锣鼓亭子申遗成功,我幸运地成为了这个带头人,给当地增添了文化底蕴,也给旅游业发展带来一些效益与新的可能,这件事情我做得开心,也会一直做下去。

  本报记者:您是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的,主要采取一些什么措施和方法呢?

  吴乐华:以往大部分传统文化技艺的传承都是口传心授,为了改变这种情况,我将我学习掌握的知识资料都编辑成册,以滚灯车为例,制作有讲究,舞灯有套路,这些东西我都一一写了出来,舞灯的阵法套路也画了出来。我现在收了6名弟子,这些知识我都教给了他们,资料也同步备份了。

  我找了当地的胖仔农庄合作,打造了一个非遗文化展厅,定期举行文化表演。从2013年开始,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我跟双江中学、双江中心小学等一直合作开展课后服务,现在学校里面也组织了一支舞龙队,90后、00后的娃子们耍起滚灯车,开心得很。

  本报记者:在坚守的过程中,您做了很多事情,影响了一大批人参与,有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情吗?

  吴乐华:去学校开课也好,带徒弟也好,我不觉得他们一定要从事这个工作,我自己也有十几年没有做过滚灯车,但这就像是在播种,总有一天它会生根发芽。

  今年正月的时候,有一个云南艺术学院女学生联系我,说以前在双江中学的时候跟我学过唱山歌,今年要毕业了,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就想到了儿时记忆里的山歌,想要深入研究,写成论文。去年年底的时候,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也来这里寻求我的帮助,也是上过我的课,想要针对滚灯车拍摄作品。我那时候就想,我做的这些努力,还是有效果的,心里非常安慰。

  本报记者:对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您有怎样的憧憬和心愿?

  吴乐华:我从事文化方面的工作大概有40多年了,可以说它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更清楚地知道,传承和保护是多么的不容易。

  它需要一个发展平台,一条上升途径,同时它离不开政府部门的鼓励、支持和引导。家庭式的传承只能传承技艺,资料、平台、官方的支持和保护,缺一不可。

  就个人而言,我不求什么,在有生之年,我只想坚持做这个事情,高高兴兴地做,有更多的人能够看见、知道优秀的传统文化,想要去了解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我就心满意足了。

【寄语星沙】

  努力传承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为美丽星沙增光添彩。

——吴乐华

【作者:王箫】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