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再德:一辈子当好村民的“长工” | “敬贤达 学贤达 当贤达”系列报道②

  星沙时报7月4日讯(记者 尹理)7月2日的清晨,夏日的暑气还未蒸腾,长沙县黄花镇黄龙新村里,顽童蹦蹦跳跳地走向村办幼儿园,身后的家长不时地提醒注意安全;小院里,要去上班的年轻人将车辆慢慢开出,开始一天的忙碌。整个村子醒来了……

王再德在村中散步。 艾哲文 摄

  村口,身穿白衬衣、黑棉绸裤的王再德拄着拐杖,徐徐通过“黄龙新村”的牌坊。从而立之年的村支书到发挥余热的社会贤达,王再德在黄龙新村奋斗了一辈子,也见证了黄龙人的一番成就。

  40年的坚守

  把“三靠村”变成“亿元村”

  “有女莫嫁黄龙村,不长禾苗长草根……”改革开放前,黄龙新村“种田靠天,用钱靠借,生活靠救济”,是人均年收入不足120元的“三靠村”。1976年秋,30岁的王再德刚当上村支书时,接过的就是这样一个烫手山芋。

  上任伊始,王再德就和村支部一班人组织全村劳力,修建山塘沟渠,拉通村级公路,解决了困扰全村多年的干旱和交通问题;“逼”着村民上山植树,消灭了2000亩荒山秃岭,将黄龙新村装扮得郁郁葱葱、生机盎然。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黄龙新村彻底告别了贫困。

  然而没有村级经济作支撑,发展就一切免谈。1984年,王再德决定创办集体企业。“黄龙银辉镀锌厂”,他把企业名字都想好了,可是,创业本钱从哪里来?王再德想到去银行贷款。一无抵押、二无技术,银行工作人员以“不符合贷款条件”拒绝了他。

  王再德没有放弃,他打听到一位农业银行行长的家庭住址后,连着三天三夜守在这位行长的家门口,软磨硬泡请行长批准贷款。当第四天早晨看到睡在自家走廊前的王再德,这位行长终于服气了:“为了村里办企业这么拼命的村支书真不多见,就冲这股劲,我信你能把厂子搞起来!”

  企业投产后,王再德又忙着北京、广州到处跑业务。3个月下来,镀锌厂纯利4万多元,工人每人领到工资500多元,村集体经济第一次扭亏为盈。镀锌厂的成功,给村里打了一针“强心针”。很快,以镀锌厂为基础,村里又办起了电力线路金具厂等8家企业。年产值达8000万元,上缴国家税收400余万元,村获利润400余万元。如今,村级年收入过亿元,98%的农户盖起了楼房,2/3以上的家庭拥有小汽车。

  40年的定位

  村民是“老板”我是“长工”

  “这么多年,我一直都有个定位,村民们是我的‘老板’,我是他们的‘长工’。”王再德常说,“长工”所想是否符合“老板”的意愿,所做的事情“老板”是否认可,这是他检验自己评判自己的唯一标准。

  在这样的定位下,王再德一直有个习惯,村里每攒一笔钱,就拿来办一件公益事业。如今,黄龙新村依靠自身的力量,先后投入8000多万元用于兴办村级学校、村幼儿园、敬老院和村民服务中心等,村里“农家书屋”、运动场、康乐中心等公益文化设施一应俱全。

  从身强力壮到满头白发,王再德这一干就是38年,每次村级班子换届,王再德都是黄龙新村群众心中村支部书记的第一人选。2014年离任后,王再德担任了村里顾问,大家都叫他“第一书记”。

  “不要权,不干预,不摆老资格,不谋求私利。”离任后,王再德给自己立下了“新规矩”。在这个前提下,他一如既往地为黄龙新村发挥着光与热。“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使命,退休不退党发挥余热直到终点。”77岁的王再德说,他要让黄龙新村的精神传承下去,让大家见证黄龙新村村民们越来越红火的好日子。

【作者:尹理】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