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端祥:引领乡镇企业 反哺家乡建设 | “敬贤达 学贤达 当贤达”系列报道③

上世纪80年代,湖南同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章端祥(右)和唐罗祥在创业初期的厂房门口与刚生产的汽车合影。受访者供图

  ◎星沙时报记者 李丹

  上世纪80年代,“飞鸟型”经济发展战略的腾空跃起,是长沙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关键性突破的里程碑。乡镇企业开始作为振兴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主横梁和硬支柱。

  湖南同心实业有限责任公司就是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企业之一。多年来,公司以“滚雪球”的方式高速发展,逐步壮大,“同心”品牌遍地花开,进军海外。作为企业创始人之一的章端祥,凭着农民特有的吃苦耐劳精神和头脑中先进的管理意识,不仅引领乡镇企业腾飞,还不忘反哺家乡建设。

  1.8万元起家

  点燃江背镇工业之火

  江背镇是湖南省特色产业小镇——机械制造小镇建设的典型标杆,“同心”“梅花”几乎成了江背机械制造历史、文化的代名词。1984年,原梅花公社的农民章端祥和本村17名志同道合的农民兄弟,在中国经济改革大潮的推动下,每人集资1000元,在公社的一个小林场创办了湖南同心集团的前身——“梅花车身厂”。作为江背镇第一家自主投资、自主经营的汽车工厂,该镇的机械制造史也由此展开。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都是自己敲敲打打,可以三天三夜在车间不出去,吃饭就靠家里人送到车间。”章端祥介绍,当时是1985年,公司组装潭洲牌客货两用车,他和其他同志团结一致、艰苦奋斗,创造了年度获利9万元的好成绩。

  “要么不做,要么做大做强,守是守不住的。”章端祥的这句话给公司的飞速发展作了一个注脚。此后10年,靠着他们敢拼敢闯干实业的激情,公司的发展速度令所有人惊讶,也点燃了江背镇工业之火,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从厂门口的村道一路走出去,路旁全是个体经营户们开办的小配套厂,或向公司提供小零件,或合作出产汽车沙发,目前,湖南同心集团带动了周边近20家机械制造、汽车配件厂拔节生长。

  记者走进湖南同心集团厂房看到,“生存勿忘质量,发展必须创新”几个鲜红的大字屹立在厂房外墙上端。厂内,自动化配套生产线一片繁忙。

  紧跟时代不掉队才能持续发展。为了解决科技创新难题,章端祥挑选100多名本地青年,联系高校开展校企合作,培养了一大批机械制造方面的青年人才,此举助力企业荣获“国务院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荣誉。此外,公司不断创新,共开发9大系列128个品种,与全国117家汽车厂商配套合作,确立了“同心”车身品牌在全国的知名地位。如今近40年过去,湖南同心集团产值由上世纪90年代初的2万元上升到逾18.5亿元。2021年,江背镇实现工业总产值43.97亿元。

  饮水思源不忘乡情

  助力家乡致富向美

  章端祥骨子里是一个朴实的农民,在家乡创业成长,让他对这片土地也是一片深情。

  良好的道路交通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动脉”,是乡村振兴的先决条件。朱梅公路为江背镇的主要交通动脉,曾经因车辆长年碾压失修,道路损毁严重,路面破损坑洼不平,存在诸多积水坑点,给行人和车辆通行造成严重不便。

  2010年,章端祥得知这一情况后,积极与县委县政府及县交通局联系沟通,经过几轮实地考察,公路的修缮得以启动,经过修整,路面变得平整开阔,增加了绿化、路灯等附属设施,面貌焕然一新。如今,记者驱车行驶在平坦开阔的朱梅公路上看到,路边聚集了不少企业,车辆往来穿梭,途经这里的设备被运往全国各地,甚至海外。

  同一年,章端祥在江背镇上华塘和东数冲组调查发现,两个村组的部分农田还必须靠天吃饭,一旦天气有变,长期干旱,大部分农田就会减产甚至颗粒无收,他立即拿出10万元修建了两个水利项目,解决了难题。

  “我今天拥有的,都是在大家的帮助下获得的,所以我一定要饮水思源,尽我所能帮助大家。”章端祥说。

  多年来,只要章端祥知道家乡哪里有需要,他总会第一时间伸出援手。江背镇基础设施、农田水利、通讯设备建设……他都会在资金等方面给予强力支持,为乡村补短板、增动力,让乡村更美。此外,他还经常参与希望工程和扶贫帮困活动,让群众生活更幸福。据不完全统计,章端祥累计投入超过1000万元支持家乡发展。

  在湖南同心集团厂里,“志在高远”刻在了石头上,刻进了章端祥的心中,他用近40年的努力,实现了“富一方经济”的目标,他也将用余生竭尽全力继续反哺家乡。

【作者:李丹】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