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建均:天华村里“九娭毑” 引文明乡风久久传 | “敬贤达 学贤达 当贤达”系列报道⑤

  ◎星沙时报记者 易旭 通讯员 柴景瑞

  长沙县青山铺镇天华村有个名人“九娭毑”,探查其名字的由来,大抵源于两个方面:其一是她爱人在兄弟中排行第九;其二谐音于“久”。她20岁入党,党徽傍身,闪耀62载;1996年从讲台走下,致力于乡风文明建设26年,久久为功。

  “九娭毑”名叫彭建均,是青山铺镇“五老”志愿服务队负责人,作为一名退休老党员,她将一颗赤诚之心和满腔热忱交给了党的事业,留下一路芬芳。在简单陈设的客厅里,九娭毑捧出几个铁盒子,里头装满了荣誉:“光荣在党50年”勋章、“全国优秀教师”“全市优秀共产党员”奖状、长沙市“优秀五老”表彰、“湖南省关心下一代先进工作者”奖章,等等。

图为彭建均在整理天华村相关文字资料。受访者供图

  编村史 文明开新花

  青山伴书香,乡风更怡人。九娭毑是著名的“乡风文明推广人”,也是天华村的精神名片。

  村落变迁、乡风文明建设,既有黑纸白字记载的《天华村村史》,也有色彩斑斓留存的《天华风貌》。天华村的与时俱进跃然于九娭毑整理的135期村刊与数千张照片之上。她说:“乡村历史的记录是文化振兴、乡村振兴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不少地方文化,因为没有文字记录而逐渐消失。保护好乡村的自然环境与人文风貌,就是让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而房内另外几个大布袋子里,十五册资料装订有序,每一册的扉页上都标明了相应的主题。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图册“共圆百年梦,奋进新征程”;有天华村人民见证记录“百年大党,百年风华”;还有纪念刘少奇同志天华蹲点调查六十周年专辑。一沓沓册子以图片为主,佐以简短的文字介绍,采编精工细致周全,九娭毑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一览无余。

  献余热 文艺进乡村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

  从教36年,教师立德树人的奉献精神,刻在了九娭毑的骨子里。退休后坚守26年,用诗书才情与满腔热情回馈家乡。

  “会唱会跳,但是文化知识不能少”。因材施教,帮助孩子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鼓励他们找到自己的特长。九娭毑说:“老师是最无私的人,我希望学生都可以超过我。”

  除了人民教师的身份,九娭毑还有另一个广为人知的称号:天华村文艺队的创始人。

  “创建文艺队,是我最自豪的一件事。”她拿起一册书,指着里面的一张张图片说,“这是我在教孩子们跳扇子舞,这是我组建的腰鼓队,这是我挑选的一位队长和四位副队长……”

  在乡亲们眼中,九娭毑意气风发,是各项全能的“文艺骨干”。在她的带领下,表演团登上了2004年的湖南省春节联欢晚会,青山铺镇热情奔放的村民,也成了表演团的有生后备力量。

  馈乡亲 赤诚为人民

  “作为党员,我要求自己只能往前进,不能退。”在党的方针政策宣传中,九娭毑利用网络、乡村客厅等载体,多次开设“乡村课堂”,带领乡亲学习党的政策理论知识,听众数量高达千人。

  “党员不仅要思想上入党,更要行动上入党。”在党62年,九娭毑用行动践行为民根本。

  退休后,九娭毑先后成立文艺队、“五老”志愿服务队,在她的带动下,青山铺退休党员和居民群众纷纷加入其中,在禁毒普法、安全生产等宣传活动中,都有她的组织宣讲的身影;在蓝天保卫战工作中,组织党员、学生、志愿者在天华村、天华山景区开展义务清扫活动。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九娭毑用语言播种,用心血滋润,满腔赤诚为人民。入党62年弘扬乡风文明,推进移风易俗,让文明浸润乡土,让乡村焕发出勃勃生机。

  “首夏林壑清,薄暮烟霞上”,宁谧的院落依傍着远山近水,身处其间恬然自得,这片老人热爱的土地,载满了老人说不尽、道不完的乡愁。

【作者:易旭】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