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田汉故事讲给万千人听 | “敬贤达 学贤达 当贤达”系列报道⑨

  ◎星沙时报记者 梁焕鑫 谢佳唯

  天蒙蒙亮,静谧的村庄偶尔传来鸟鸣,当人们还在睡梦中时,田汉诗社社长杨明乐已早早起床,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像往常一样,她早起第一件事便是来到自家图书馆,朗读、背诵、抄写……

  她家的图书馆原本用作酒仓库,但热衷于知识和文化的她,选择将酒仓库改成图书馆,每天沉醉在书的海洋中。图书馆内随处可见诗词、画作,无一不散发着书香气。

每天早上起来后,杨明乐总要在自家图书馆写写画画,多年如一日。果园镇供图

  2016年起,杨明乐担任田汉诗社社长,每天为田汉文化奔波于全国各地,积极弘扬家乡田汉精神和传承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在当地掀起了一股诗词国学文化热,对下一代人产生了深远影响。

  行程两万余公里

  一心挖掘田汉文化

  长沙县果园镇是田汉故里、国歌摇篮,人文底蕴深厚,就任田汉诗社社长以来,杨明乐决心将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传播。杨明乐积极寻找果园镇周边的老年、中年、青少年传统文化爱好者,努力打造一支涵盖诗词、国学、书画、民乐、演艺等组织机构的志愿文化团队:有17岁就有作品入选中华诗词词典的诗词达人,有作品入选美国邮票的中美杰出华人青年绘画艺术家,有湖南省民族乐器比赛冠军获得者。

  “要发掘田汉文化,就要全面了解田汉先生。”杨明乐与她的团队积极寻访与田汉先生有历史渊源和了解果园镇历史故事的老人,尽可能挖掘珍贵的家乡历史人文资源。

  她曾四次到湖北枝江拜访田汉先生侄辈90多岁的田炳恒老先生,获得果园镇从锦绣都到花果园的珍贵历史资料;到北京拜访田汉先生长孙田钢以及田汉先生侄辈80多岁的易海云老先生,收集了众多田汉故事、田汉诗词研究及家乡山歌、儿歌资料。“易老是田汉先生的侄儿,也是一名诗人、作家。他知道我们在挖掘田汉文化、果园文化,特别激动。”后来,易海云将收集的关于果园的山歌、儿歌、童谣集赠给家乡出版,并将田汉赠予他的书籍捐给家乡。

  同时,杨明乐还曾拜访原省剧协主席范正明老先生,了解抗战时期田汉与湘剧的故事,多次联系创作田汉先生青年时期活动剧本的易庚山老先生和彭哲愚老先生,不断发掘田汉文化。

  在挖掘田汉文化道路上,杨明乐已走遍大江南北,累计里程两万余公里,拜访老人上百位。“每挖掘到跟田汉先生有关的史料,我都很兴奋,感觉田汉文化就像一座富矿,约挖越有。”尽管舟车劳顿,但她乐此不疲。

  坚持公益数十载

  以文化兴推乡村兴

  杨明乐不仅热衷于文化事业,还把乐善好施奉为自己的人生信条,希望用爱感染更多人:“我要发动更多人参与公益事业,把爱传递到万家。”

  2017年,杨明乐组织了一支30多人志愿者队伍,开展向贫困地区捐赠衣物、捐资助学、抗洪救灾、帮农助农等一系列活动。

  每到春节、端午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杨明乐还会组织志愿者去老人家中看望、慰问,给他们带去节日的祝福。“不仅是过节慰问,有时候镇里有大型活动,我们都会派志愿者去支援。”杨明乐介绍,在长沙县文明城市创建时,她也积极响应配合团县委工作,号召公益爱心人士高效优质完成路口文明交通劝导工作。

  参与公益事业的同时,杨明乐还惦念着家乡的发展。2017年,她流转327亩闲置荒坡山土田地,做新型职业农民,开始发展农业产业,尝试着以科学发展、地域文化带动观光农业、生态旅游业发展。

  此外,杨明乐结合当地历史地域文化特点,在提升、完善、富裕农企的同时,带动村民参与,共同研发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农产品,借文化的力量紧跟新时代市场发展需求,以分红的方式带动当地农民增收,实现共同致富。

  “文化是富矿,我将一如既往,全身心投入到田汉精神及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工作中。”杨明乐说,她要厚植田汉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热土,培养更多田汉精神“宣传员”,把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到千家万户,让田汉文化和国歌精神熠熠生辉。

【作者:梁焕鑫 谢佳唯】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