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谈民生|聚焦人才“引”“留”“培” 打造人才近悦远来“强磁场”
◎星沙时报记者 罗展
一座城市的振兴与发展,与人息息相关。
近者悦,远者来。正是长沙县这个开放的承载地和其求贤若渴的诚意,逐步构建起人才集聚的“强磁场”。
在县政协十届二次会议期间,长沙县直机关委员一组、果园镇委员小组、长龙街道委员小组共同提出了《关于加强人才“引”“留”“培”工作的提案》。政协委员们用提案与实际行动,为长沙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现状:
当前,长沙县已全面吹响“三十而立再出发、二次创业攀新高”的战略号角,正朝着“率先打造‘三个高地’、建设现代化示范区”的战略目标奋进,比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渴盼人才,做好人才的“引”“留”“培”显得尤为迫切。
人才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地方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集聚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引进外地人才,二是培养本土人才。县政协委员们认为,现在的人才政策更倾向于如何吸引外地人才和留住人才在长沙县安心工作,而对如何培养本土人才来服务本土产业的政策影响力度应加强。
此外,政协委员们认为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为实现长沙县域经济再次腾飞,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发展、培养适应和引领未来智能制造的技能型人才显得尤为迫切。
委员声音:
有的员工他在这里工作,但他晚上就回到市区里面、住在市区,我称之为这是一种“洄游”现象,长期以来导致人才的外流,主要还是由于医疗资源和教育资源等一些基础配套的民生资源,还不够完善。
我认为:第一是“县区一体”要抓人才,第二是引进人才要贴合企业的需求,比如说三一集团,它现在不欠缺机械设计的人才,而是缺互联网、大数据、数字化、国际化、甚至是新能源这块的人才,引进的人才要每年进行更新,要和重点企业联系进行沟通。
——长沙县政协委员 崔景魁
关于如何自主培养本土高端人才,我的建议是由被动认定人才转向主动培育人才;制定高端人才培养专项,实施高层次人才的定向培养;集聚更多高校和科研院所,培养本土高端人才,成就本土高端产业发展。
——长沙县政协委员 文胜
结合我县智能制造发展趋势来看,产业升级,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产业升级势必会带来整个岗位的升级,但是岗位的升级,对于智能制造复合型人才的数量和质量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但是从当下来看,整体的培训力量和体系,基础还是比较薄弱。另外,目前技能型人才的学习和培训意愿还是不够。
我认为:第一要着重加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的引入,第二要加强智能制造技能人才的培训,主要依托本土的人力资源培训机构,重点服务产业、服务区域和服务人才,最终形成湖南本土的人力资源产业化新格局。其次,针对整个园区产业的实际状况,以及人才结构的需求,重点围绕精准培训和精准就业,要大力推动产教融合的再一次升级。
——长沙县政协委员 罗柱
目前成效:
事业因人才而兴,人才因事业而聚。近年来,长沙县、长沙经开区始终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牢记嘱托、创新实干、勇攀高峰,坚持县区一体推进,不断优化人才工作格局,持续深化人才工作机制,凝聚起人才工作的强大合力,奏响了人才成长与县区经济发展同频共振的铿锵乐章。
人才如何引?如何育?如何用?怎么留?这些环节都是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关键点。
今年2月10日,“智汇潇湘 才涌星沙”长沙县高层次人才2022年新春茶话会暨博士签约活动举行。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的30名博士正式签约,入职长沙县机关事业单位。与此同时,还发布长沙县2022年机关事业单位引才计划,全年县直和镇街、教育系统、卫健系统三大板块引才1284人,多举措抓实人才引进,让各类人才都能在星沙这片发展热土上安心干事创业,施展才华。
为大力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县、人才强区战略,长沙县、长沙经开区切实加强县区人才工作一体化顶层设计,成立了由县委书记、经开区党工委书记任组长的县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议事规则和办公室制度。
今年5月10日,中国(湖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际人才港政策兑现、长沙县长沙经开区人才政策发布活动举行。现场为企业、机构、人才发放奖补资金1.017亿元,县区还联合发布“1+1+N”人才政策体系,将共投15亿,打造人才“强磁场”。
细致周到的人才管理服务保障体系也是长沙县人才引育工作中的一大亮点。县区还联合推出了“星光人才服务卡”,配备人才服务专员,提供机场服务、高铁服务、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医疗保健、休闲旅游六大优质服务,大力营造高品质人才生态。各项措施优势互补,呈现一体化、覆盖广、诚意足、服务优等特点。
部门声音:
后续,长沙县将继续加大人才服务力度,持续开展联系人才、服务企业、促进发展的人才走访活动。一方面宣传解读各级人才政策,推动人才政策应知尽知、应晓尽晓。另一方面我们也希望联合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走访来发现问题,从而为企业和人才排忧解难,同时我们还将积极搭建人才交流平台,举办高层次人才国情研修班、优秀专家人才休假疗养活动,广泛宣传各类人才创新创业的先进典型,让人才受到尊重、得到礼遇。
——长沙县高层次人才服务发展中心服务部部长 李希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