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特别报道|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体经济是我国经济的重要支撑,做强实体经济需要大量技能型人才,需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发展职业教育前景广阔、大有可为。他强调,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9月14日,长沙县政协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的重大部署,开展主席会议成员视察,践行“维护核心、服务中心、恪守初心、凝聚人心、夯实基础”的工作思路,以政协之能、助力星沙之为。
座谈会上,县政协委员周永亮、张咏、谭喜平、罗柱、唐育军从不同角度进行发言,以下是精彩发言摘录:
打造职业教育高地 助推我县共同富裕
◎湖南省政协委员、县政协常委、长沙经贸职业中专学校工会主席 周永亮
近十余年来,长沙县大力支持职业院校发展。职校每年毕业生近 4 万人,选择在长沙县就业的约 4000 人,毕业生的首次入职工资水平普遍在 4000 元左右。我县丰富的职业教育资源,既为县域内企业提供了大批的技能人才,也为众多家庭收入提高作出了重要贡献。
不可回避的是我县职业教育发展也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为此,我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对职业教育正确的宣传,扭转改变一些错误观念
不少家长和学生认为技术岗位“不体面”,觉得当技术工人就是低人一等。其实,随着职业教育和技术岗位的不断更新迭代,技术工人早已不是之前所认为的“待遇低、不受人尊重”,技术工人的收入和工作幸福感已然大幅提升。特别是在国家倡导“工匠精神”的大背景下,技术工人有地位、有待遇,既有“面子”也有“里子”,每个人都可以在职业生涯中创出精彩。
二、建机制、搭平台,对县域内职业教育进行大统筹
应当将职业教育摆在经济强县的战略大局中系统谋划布局,科学定位我县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切实发挥县职业教育领导小组主导作用,既要管好县职业中专的事,也要统筹协调县域其他职业院校的事。畅通沟通对话渠道,建立校地共建联席会议、校企合作对接会议制度,在更高层次上统筹县域内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时解决好诸如“校地合作”“产教融合”、争创“国家、省级产教融合型县”等大事。支持职业院校与当地企业深度产教融合,充分发挥驻地职校在技能创新中的引领作用。
三、帮助长沙县更多劳动者实现“一人一技”目标
将县职业中专学校打造成县本级职业教育主阵地,支持县职业中专升格为高职院校。对我县学生、传统手工业者愿意转行升级的成年人就读各类职业院校出台专门的补助、资助政策。整合人社、工信、残联等部门的相关专项资金,让更多劳动者 “以技就业”“凭技养家”。
四、给予技能人才更多发展空间和荣誉
加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代表中技能人才的结构比例,推动技能人才参政议政,增强职业的荣誉感,鼓励技能人才积极参与各项技能比赛,对于优秀技能人才参照人才引进相关待遇,进一步提高社会对技能人才的认同感,营造全社会“崇技尚能”的新风尚。引导全社会理解、关心、支持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发展进步,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技能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社会氛围。打通技能人才的上升通道,支持企业接收职业院校毕业生,对县级及以上技能大赛获奖者,企业可按有关规定直聘。推动职校毕业生在我县落户、就业、机关事业单位招聘、职称评审、职级晋升等方面与高等院校毕业生享受同等待遇。不断改善技术人才待遇、加强就业引导,推动职校人才回归技术岗位。
通过以上措施,既全面培育本县职校生,又广泛吸引县外职校生留在长沙县,使我县成为职业教育高地,助推我县早日实现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为本 充分激发产教融合的内生动力
◎县政协常委、长沙博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咏
我公司属于传统制造业,目前人员总计 900 余人,其中生产人员占比 70%左右,常年短缺人员主要为技术人员(化工工艺),设计人员(机械设计),生产体系焊工、铆工、叉车工、行车工、电工等。
针对目前人力资源方面遇到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各职业院校不仅仅要带学生走进车间,更需要通过演讲等方式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到产业工人及技术工种的企业地位和社会价值。
第二,各专业院校不仅仅要针对大型企业进行宣传,更要覆盖中小企业。同时也应让学生们多了解我县各类企业发展历程和企业特色,看到未来职业生涯的美好前景,进一步增强对县域企业认同感,提高职业院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意愿。
第三,正确认知技术技能人才的薪资待遇,看到蓝领薪资不断提高的总体趋势。职业教育夯实着产业强国的技术技能基础,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将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撑,职业院校和毕业生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引导职业教育为企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县政协委员、湖南维胜科技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 谭喜平
我们公司是一家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产品广泛运用在汽车、医疗安防、工控&能源、消费等行业,是长沙市最早的加工贸易企业。公司近几年在技术创新、技术改造、研发等方面加大了投入,推动了公司的高质量发展,销售额稳步上升,亩均纳税逐年增加。
为更好发展职业教育,建议如下:
1、引导毕业生在制造业生根,满足企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人才需求。推动公司高质量发展,我司着重在创新、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方面加大投入,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公司逐步从半自动化到自动化、智能化推进。在这个发展过程中,企业人员需求从传统意义上的流水线产业工人转变为技术工人,要求技术工人会使用智能化设备,会根据工程师制订流程来调试设备,实现试生产、量产。但由于毕业生不愿意在制造业就业,农民工又达不到企业所需的技能水平,中间层级的技术工人严重缺少、断层。建议政府通过政策导向,引导毕业生到制造业就业。
2、职业院校的课程设置要紧跟市场大环境及时调整,引导学生认可制造行业。建议进一步增强校企深度合作,企业、学校携手制定教育计划,将企业文化、生产工艺、生产操作等融入教学课程内容,让学生能提前熟悉相关企业,更好适应制造业的需求,从而愿意从事制造业。
3、高校可以共享企业的实验设备,利用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进行授课,让学生能更直观地了解企业。建议通过整合校企资源降低职业教育成本,通过资源共享促进校企融合深度,从而逐步实现资源、人才的互联互通,有效推进产教融合。
重点围绕“精准培训、精准就业” 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
◎县政协委员、湖南星城人才集团有限公司董事 罗柱
职业教育培训在引领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优化配置人才资源、确保“稳就业促就业防失业”等方面有着关键作用,是实现地区战略定位,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重点环节。
为深化产教融合助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建议重点围绕“精准培训、精准就业”着手:
一、紧跟市场发展趋势聚焦岗位需求
结合区县的功能定位和产业特色,聚焦核心产业集群和龙头企业,有针对地统计企业通用型岗位需求,围绕岗位所需技能和任职条件,校企共同开发课程体系、共建师资队伍、共同投入专项资金,各自发挥自身优势,既有合作又有分工,通过项目制或结果导向模式,深入开展精准培训。
二、搭建区域跨企业培训中心
依托区县产业基础和地域政策优势,结合区域发展需要, 依托县重点职业院校,通过政府主导和市场化经营方式搭建县域跨企业培训中心,既可以满足产业需求,又可以合理分摊培训成本。
三、引导就业精准就业
尊重劳动者就业主张,加强宣传,科学引导劳动者对就业市场的判断,帮助其建立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规划,通过实地考察、跟岗实习,明确学习培训的目的,结合“双元制”模式开展教学,激发学习的动力,实现高质量就业挖掘个人更大的价值。
关于如何促进我县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县政协委员、磐吉奥(湖南)工程有限公司维修工程师 唐育军
我是磐吉奥股份科技有限公司的维修工程师,毕业于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长期从事生产一线设备维修工作,是在职业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基层技术骨干。
一路走来我对职业教育未来发展有以下几点看法:
1.学生专业选择应以兴趣爱好为导向。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学习自己想掌握的技能,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加上老师指导,学习成效事半功倍。工作后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自驱动力十足,更能全身心投入,为创造良好的工作业绩奠定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敬业精神。建议每月集中学习大国工匠精神,多播放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作风,陶冶新一代职业技术人员素养。培养能吃苦耐劳,戒骄戒躁的工作作风。
3.加强校企合作,坚持“引进来”“走出去”战略。我们可以从企业引进专业技术人员进校园,担当学生实训辅导老师,让学生提前感受企业的要求和应具备的职业技能。寒暑假多组织学生去企业实习,走进企业,感受企业氛围,体会自身差距,有利于树立目标,为后续的学习指明方向。
4.建议开设英语课程,提升学生英语读写能力。当前很多先进的设备都是国外进口,查阅相关文献都需要一定的英语基础。如果进入外资企业就职熟悉英语更是必备条件之一,当前与国际接轨,英语能力成为一种必备的基本素质。
5.拓宽职业教育学历提升渠道,为职场晋升提供保障。当前招聘如工程师类技术岗位都要求全日制本科及以上学历,而职业教育的最高学历是大专,多数职业技术人员失去向上发展的机会,导致职业技能人才社会认可度低,前景迷茫。好在当前国家正在大力倡导发展职业教育,更加注重职业技能方面的教育,提升就业竞争力和职场适应力。今后随着国家政策的落地实施,会有更多的高职升级为职业本科,传统的本科院校也有一部分会陆续转型,为社会提供大量职业高技能人才,提升社会认可度,扭转当前的看法,使更多的家长接纳自己的孩子选择职业技能路线。
文/星沙时报记者 罗展 整理 图/罗展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