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生态文明 扮靓大美星沙 |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非凡十年”系列报道⑦
◎星沙时报记者 杨源
这是一片经济发展热土。从2012年挺进全国县域经济与县域综合发展十五强,到2021年位居全国第五,步履铿锵。
这是一处独具灵性的山水。坚持走“两型引领,绿色发展”路径,收获了全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称号。
既要生态美,也要百姓富。党的十八大以来,长沙县深学笃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并重,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以生态环境高水平助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在绿色发展的浩瀚长卷上写下了美丽答卷。2016年,长沙县成为湖南省首个“国家级生态县”,2021年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连续15年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从2012年到2022年,长沙县空气优良天数始终保持在330天以上,优良率保持在90%以上。今年以来,空气质量持续改善。
A 创新体制机制 构建大环保工作格局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中,长沙县尤其注重体制机制创新。
早在十余年前,当人们还在讨论发展与保护孰轻孰重、谁先谁后的议题时,长沙县已阔步奔跑在创建“国家级生态县”的新征程上。
生态文明建设,事关千秋万代,但非一夕之功。体制机制建设,尤其是一套完善的长效机制,最为关键。为科学指导全县生态文明建设,2007年,长沙县编制了《长沙县生态县建设规划》,2015年编制出台《长沙县环境保护2015—2030规划》,为深入做好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提供蓝本。
同时,长沙县优化国土空间规划布局,将县域国土空间划分为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长沙临空经济区、星沙松雅湖商务区、黄兴会展经济区、长沙现代农业区,奠定了“各美其美”的发展态势。
2015年底,长沙县成立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并以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主任,明确环委会办公室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综合协调、督查考核。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县突出环境问题整改领导小组办公室(整改办)也设在环委办,县委明确两名专职副主任,抽调10多名精干人员充实环委办。环委会一经推出,全县生态环境工作协调机制愈发顺畅,治理格局焕然一新。
“在县环委办牵头抓总下,部门、镇街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联防联动。”县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管发展必须管环保、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生产必须管环保”已成为单位的法定职责和自觉行动。
“以前很多环境保护方面的工作都分散在其他部门,县环委会成立后,逐渐构建了‘县级层面抓统筹调度、职能部门抓条线推动、镇街履行属地监管、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大环保工作格局。”该负责人说。
环委会的设立,改变了以往生态环境保护仅由环保部门来“小马拉大车”的局面,演变成其他负有环保责任的部门和属地共同担责,人人都是环境保护的第一责任人。
严格落实工作,良好的作风是保障。近几年,长沙县环境违法违规项目清理整治、迎接长沙市环保督察、配合中央环保督察等系列急重任务圆满完成。
绿色发展,知易行难。怎样牢牢守住“生态红线”和“绿色底线”?
长沙县早在十年之前就提出了“分类考核,统筹发展”战略,率先取消GDP考核指标,仅以1%的土地创造财富,99%的土地用来保护生态环境。这种不唯GDP的发展方式,却并没有输掉GDP。
一项项制度纷纷出炉。长沙县专门制定出台《长沙县环境保护工作责任规定》,从自然资源保护、利用和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对县进行比较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占比达到20%,推动领导干部履职尽责。
除了考核这根“指挥棒”,长沙县更为全县干部划出了一条清晰的生态保护责任红线,出台《长沙县一般环境问题(事件)责任追究办法》,明确对违背科学发展要求、造成生态环境和资源严重破坏的,责任人不论是否已调离、轮岗、提拔或者退休,都必须严格追责。
B 坚持系统治理 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保护生态
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系统完备、全面整体的过程,必须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形成环环相扣、协同联动的体系。长沙县开启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保护。
县环委办统筹全县生态环境保护,强化督查和绩效考核;县河长办以河长制为抓手,以水质改善为核心,加强巡河管控,强化河道清淤、岸线保洁工作,加强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修复;县蓝天办加强调度和推动,督促按照职责分工,压实责任,强抓“六控”和“十严禁”,确保蓝天保卫战取得实效。
同时,县“两治办”牵头全县农村垃圾分类和改厕工作;县城管办牵头全县城镇环境管理,守护城市之美;县行政执法局统一执法,用法治的力量护卫蓝天碧水;各镇街和部门分工合作、各司其职,上下齐心,构建了全县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全方位治理体系。
河道是流域水资源的主要载体,近年来,长沙县秉承生态治理理念,牢牢把握“工程补短板,行业强监管”总基调,重点以全面推行河长制为抓手,积极推动捞刀河、浏阳河流域综合治理。
全县采用水安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水景观与乡村振兴相融合、水生态与防洪减灾相融合、水文化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四个融合”方式,强力推进中小河流治理,打造美丽河湖,以人民满意为目标,建设幸福河湖。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和河流出境断面水质达标率达100%,松雅湖获评“长江经济带美丽湖泊”。
近年来,长沙县先后融资100亿元,铺设污水管网800公里,建成10座城区污水处理厂和17座乡镇污水处理厂,形成了建制镇污水处理厂、次集镇污水处理站、小型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的三级污水治理网络,实现中心集镇、次集镇和主要功能区污水处理全覆盖,荣获全国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
做细城乡垃圾分类。长沙县按照“全域覆盖、全民动员、全面推进”的思路,每年投入近亿元用于购买垃圾分类设施设备、组织垃圾收运和实施工作奖补,探索建立“四蓝”工作体系,建立智慧云平台管理系统,创新开展垃圾分类宣传教育活动,打造一批垃圾分类样板,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2020年,长沙县获评“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在全国垃圾分类处置工作会议上作典型经验介绍。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长沙县镇街和部门携手,齐心协力,全民共治,让星沙的蓝天常在,碧水长流,铺就一幅绿色生态民生的美丽画卷。
C 优化发展方式 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景区连片,道路连线,尤其当下时节,来到影珠山‘避暑胜地’,山清水秀,绿树成荫,行驶在路上真是惬意。”来影珠山乘坐大巴车直达山顶的游客禁不住称赞。
长沙县福临镇,地处县域东北部,拥有影珠山景区丰富的绿色资源。在生态文明示范创建过程中,福临镇始终致力于加大对影珠山的保护开发力度,以红色吸引人、让精神感染人、用绿色留住人,为村民打开“生态+文旅”经济发展的“天窗”。2021年,影珠山正式获批国家4A级旅游景区,据统计,2022年上半年游客量达29.6万人次。
生态引领带来全域理念提升。一些乡镇拒绝了高能耗、高产出的诱惑,转而走生态旅游的道路,成功实现由“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形成了“用1%的土地支撑经济发展,让99%的土地等生态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良好发展格局。
作为远近闻名的绿茶小镇,金井镇依托以茶叶产业为主导的生态农业,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使加工产业、农业体验、观光旅游融为一体,农文旅一体化发展,让镇村居民、外地游客在金井充分体验生产生活生态的怡然自得。
“茶叶+”在金井正释放出巨大潜力。从一产的茶叶,到二产的茶机制造、茶叶精深加工,再到三产的农文旅融合,再到今后的茶健康产业,金井用一片茶叶串起了一条全产业“增收致富链”。
今年上半年,金井镇共计接待游客60余万人次,茶园周边的村民仅游客接待收入就增长了40%左右。“村组+村民+企业”的村企共建模式,写下了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有效实现了品牌增值、企业增效、村组增收、村民增富、环境增美。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超过4.1万元,企业茶叶销售收入突破8亿元。
今年5月,长沙县发布湖南首个县域GEP(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核算成果,经核算,长沙县2020年度GEP总值为1643.67亿元。2020年长沙县GDP是GEP的1.10倍,为当前国内已发布GEP数据地区中GEP与GDP差值最小,为全省生态系统价值实现提供持续不懈的有益探索。
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共同推进,山水财富兼得,这条路,溢满民生关切;生存环境改善,生活品质提高,这条路,紧扣产业转型;告别路径依赖,腾笼换来俊鸟,这条路,孕育新兴业态;循环经济提速,生态经济崛起。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一条美丽如画的绿色之路,在长沙县蔚然铺展。
见证者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长沙县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扣中央省市及县委的决策部署,以创建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为抓手,牢固树立守底线、保红线、看高线的工作导向推动生态文明,以污染防治攻坚向减污攻坚降碳协同发展升级,擦亮生态文明金字招牌,持续打造“大美星沙”。
——长沙县环委办副主任 黄宇
近年来,我们破除传统思维中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增长对立起来的误区,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村民们通过村集体发展旅游项目,吃上了“生态旅游饭”,村民的钱包鼓了,村集体也在产业发展红利中享受高额的利润分红,生态环境得到了更好的保护。
——开慧镇飘峰山村党总支书记 常厚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