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街巷唤醒“泉塘记忆”

  星沙时报10月19日讯(记者 宋彬彬 通讯员 栗稳 )支路街巷是城市的“毛细血管”,也是连接千家万户、连通民生民心的“最后一公里”。今年以来,长沙县泉塘街道深入落实“强省会”战略,以“四精五有”标准,持续推进“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整治提升。

  东七路(泉源路—远大路)为“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整治的道路之一。该路段位于小塘路社区,长约400米,是连接泉源路和远大路的重要通道,人流、车流量大,道路两侧为居民小区、商铺和公园。由于年代久远,安置区地下管网堵塞、没有人行道、道路沆洼破损、黄土裸露绿化稀疏缺损、地上飞线“蜘蛛网”遍布等各种问题顽疾逐渐显现。

  巧施策,解决内涝问题

  交通堵、秩序乱、环境差,一度令附近的居民望“街”兴叹。“我在这里做生意几年了,这里地下管网排水有问题,一下暴雨就容易发生内涝,我的门面都淹了几次了。”提起这个话题,顺风洗车老板谢金芳苦不堪言。

整治后,彻底解决内涝问题。均为陈茂 摄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今年,泉塘街道将东七路(泉源路—远大路)纳入“百街千巷”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重点提质与整治路段。

  地下管网改造看起来简单,但实际施工并非易事。“由于地下管网建造年代久远,地下的管线复杂,真正施工起来要牵涉多个部门。”街道重点办负责人介绍。为此,街道、社区、施工方不断优化方案,最终分三步实施:一是摸清堵点、管网破损情况;二是采用人工与机械疏通的方式结合,疏通管道;三是通过在沿线商户门面前坪,增加雨水井及支管,确保沿线排水畅通,多手段多途径有效解决暴雨季节内涝问题。改造后,该路段地下管网排水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再也不担心暴雨内涝了!”看着改造一新的道路,谢金芳激动不已。

  精雕琢,提升街巷品质

  “前期,街道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联动,我们多次组织党员、居民代表召开‘议事会’,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施工过程中,兼顾群众所需,也收获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施工得以顺利推进。”小塘路社区党总支书记易尚介绍。

整治后,环境面貌焕然一新。

  因东七路沿线有湘珺未来学校、泉塘第二小学、长沙县第一中学等多所中小学幼儿园及楼盘小区、安置区,改造前此处无人行道,人车混行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根据前期勘察,决定将绿化带进行优化改造,铺设人行道及盲道,设置隔离桩等道路基础设施,并对沿线门店前合理施划停车位60个,新增挡车墩位110个。

  通过“拆、改、补、留、建”,历时35天,投入资金200万元,共对26处进行改造,做实基础类、完善类、提升类改造项目,原本斑驳的老旧街巷,重新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市民欧小姐和闺蜜相携漫步在彩虹道,无比惬意。

  “这条彩虹道非常漂亮!”10月19日一早,在附近工作的欧小姐漫步在东七路的彩虹道,微风拂面,绿植宜人,好不惬意,情不自禁地拍照发到了朋友圈。

  文化墙,唤醒“泉塘记忆”

  “此次改造,我们实施‘一街巷一政策’设计,深挖小街小巷历史脉络和文化元素,致力打造有特色、有文化、有温度的精品街巷。”泉塘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冯伟桥表示。

文化墙打开了泉塘人的记忆之门,也成为老街巷一道亮丽的文明风景线。

  近日,东七路(泉源路—远大路)泉塘变电站北侧小游园一面原本残破的围墙上,被“追寻历史记忆,共建幸福泉塘”主题文化墙取代,格外醒目。文化墙长约50米,呈灰、白、黑简约风格,与整条街混然一体,泉塘本土的历史由来、变迁均印上墙,引得居民纷纷驻足观看。

柳伶俐在文化墙前向孙女讲述泉塘老地名的故事。

  “文化墙上的这些老地方都是我熟悉的,看起来好亲切!今天,我特地带孙女来看看,给她讲讲我小时候的故事。”家住安置区70岁的柳伶俐老人高兴地说道。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很多老地方慢慢不复存在,我们想通过这种方式留住历史的痕迹,留住泉塘人的一份乡愁。”冯伟桥介绍,接下来,社区将以网格化为依托,将党员、网格员布入网格中,赋能城市管理。

  今年,泉塘街道共计划对辖区11条支路街巷进行精准提质,其中整治1条、整治+提质6条,提质4条。截止到目前,11条道路的基础设施改造提质已基本完成,后续相关整治正在同步推进中。改造后,城市颜值进一步提升,居民生活环境更宜居。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到,“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接下来,泉塘街道将以“城乡品质提档年”为契机,秉持“便民利用、共治共享”理念,以“绣花功夫”织出城市“高颜值”,激发老街巷新活力,不断推动城市品质出新出彩,提升居民群众幸福指数。

【作者:宋彬彬】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