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大围子猪”品种资源 做大做强生猪产业

  星沙时报11月9日讯(记者 熊冰俏 王箫 通讯员 毛光辉)11月8日,“潇湘千年 茶乡秋韵”2022 年院士团队生猪对比试验成果汇报暨“大围子猪”品牌推介活动在长沙县举行。生猪对比试验主要设计者、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畜牧学科学术带头人印遇龙发布试验结果。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党委书记吴义强,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农业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邹学校,中国工程院院士罗安,中国工程院院士王耀南,中国工程院院士刘少军等院士共同见证长沙院士农业发展又一重要成果。

  湖南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专职副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副书记、一级巡视员贺丽君,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陈松,湖南省畜牧水产事务中心主任徐旭阳,湖南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尹文辉,湖南省农业农村厅畜牧兽医处一级调研员杨开吉,湖南省畜牧研究所总畜牧师彭英林,长沙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邹特,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建文,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陈永高,长沙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邓西京,长沙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陶建军,长沙县政府党组成员、副县长涂亚鹏等领导出席活动,并宣布“大围子猪”品牌推介活动启动。

活动现场。均为 章帝 摄

  据介绍,今年工程院院士印遇龙在长沙县建立了工作室,同时开展不同饲粮对不同品种生长肥育猪生长性能和肉品质的影响研究,以进一步保护好“大围子猪”品种资源、做大做强‘大围子’产业。

  活动现场,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印遇龙院士团队签约;湖南天府生态农业有限公司与湖南省餐饮协会签约,随后进行授牌仪式。

  近年来,在各级领导和院士专家的指导下,长沙县基本建立了“大围子猪”品种保护、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与特色产业体系,形成了主场区与分散保种点保护相结合、活体保护与遗传材料保存相补充的“大围子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并通过实施生态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精细化管理、品牌化经营,推动了“大围子猪”产业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长沙县基本建立“大围子猪”品种保护、繁育、养殖、屠宰、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与特色产业体系。

  截至 2021年,全县“大围子猪”存栏4.5万头,出栏8.5万头,其中核心种公猪 43头,涵盖13 个血缘,核心群种母猪 619 头。每年为村集体带来土地流转收益30余万元,提供了120个就业岗位,发放工资432万元,带动2550户农户参与养殖、稳增致富。

  “生猪是全县农业经济和畜牧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积极组织符合条件的畜禽养殖企业开展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创建活动。截至目前,全县国家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1家,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场达5家;与此同时,长沙县在金井、高桥、北山等镇布局建设优质湘猪产业集群项目,计划到2025年打造年出栏“大围子猪”及杂交猪30万头,综合产值超26.5亿元的“大围子猪”全产业链,实现带动农户实现人均年均增收1500元以上的目标,打造“品种好、品质优、品牌响”的优质湘猪。

  据悉,目前已有10位农业院士专家团队在长沙县建成科研基地13个。印遇龙院士创新团队工作室落户长沙县金井镇,将进一步推动长沙县“大围子猪”种业发展,助力长沙县建立“政府+企业+科研团队”的全新产学研合作体系,打造“院士农业”“都市农业”建设新典范,推动村级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标杆区打造,在奋力实施强省会战略中展现新担当,形成以商招商的招商势头,推介金井镇特色产业。

  长沙县将充分运用院士团队科研成果,加强科技创新和先进技术的开发应用,加快加工物流业发展,提高“大围子猪”产品质量和产业素质,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力争把“大围子猪”打造成为全国知名品牌和优良地方猪种开发利用的样板、典范,以产业促保护,确保“大围子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熊冰俏 王箫】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