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办老年大学,“家门口”实现老有所学 | 我在基层有办法②
◎星沙时报记者 刘思源 通讯员 谢淑姮
“老年人也应该与时俱进,跟上社会发展的潮流。”近日,在长沙县星沙街道金甲坪社区开办的老年大学“凤凰大学”内,80岁的粟既盈举着手机,取景记录上课情况。
他平均一周参加3次社区组织的老年大学,自学了剪辑和摄影,为老年大学留下了数千条影像动态。
随着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不少像粟既盈一样的老年人逐渐改变生活状态,他们不再整日“围着儿孙转”,开始为自己规划晚年生活。
8类课程,服务老人超两千人次
“突然没事做了,觉得不习惯。”刚退休时,粟既盈也觉得无聊,想参加一些社交活动。
“我喜欢吹葫芦丝,但一个人吹没意思。”“有没有办法让我们老人也来学习学习?”许多老人也抱着同样的想法。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老年教育需求日益旺盛。金甲坪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星决心在“家门口”办一所老年大学,让社区的老年人老有所学。
为了办好老年大学,杨星多方调研,并邀请老年大学课堂教师、退休老党员代表、志愿者与社工机构工作人员共同商讨老年大学开办工作。
“我可以帮忙联系有特长的居民来当老师。”“在课程设置上,还应该增加关于日常生活的通识课,例如健康、反诈等课程。”通过“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大家各抒己见,出主意的出主意,出力的出力。
最终联系到了11位有公益心的群众当老师,社区也腾出一个大房间给老年大学做教室。
小区居民刘秀球退休后,自学了许多乐器,被聘请来当葫芦丝吹奏老师,因为多才多艺,又认真负责,不久之后,刘秀球被推举成为老年大学的校长。
课挺火爆,不少老人“慕名而来”,辖区内300余位老人报名了声乐、葫芦丝、电吹管、健康生活等8类课程。截至目前,凤凰大学已经服务辖区老年居民2000余人次。
按需开课,陶冶老年人情操
“教学要以人为主线,适其所需、授其所宜。学员想学什么,什么对生活有用,学校就开设什么课,特长教育与生活中的‘新、热、特’课程齐头并进。”杨星说。
“我想通过视频分享生活,但我不会剪辑,希望社区开设智能手机操作课程。”一名老人提出,收到反馈后,金甲坪社区党总支链接社工室、金牌联盟单位三一基金会资源,举办“智慧助老”老年人智能手机公益教学培训。
在老师和志愿者的指导下,老年人循序渐进地掌握微信使用、拍照技巧、录制视频等智能手机操作方法,一堂课下来,不少老年人现场就拍起了视频,剪辑制作后分享朋友圈。
逢年过节,“凤凰大学”成员还会为居民策划准备节目表演,也吸纳一些成员组成了数个艺术团。
老年人在社区老年学校中不仅能学到知识,陶冶情操,还在社区治理中发挥了许多作用,许多老人开始参与卫生打扫、政策宣传等公益服务。
社区“整合资源 共建共享”模式衍生出“金牌工作法”,通过社会组织等力量的参与,建立红色驿站,提升困难人群获得感;改造星东巷,从“脏乱差”蝶变成“彩虹道”……随着社区的一系列改变,不仅增强了居民的凝聚力、归属感和人文关怀,也实现了居民自助、互助和社区自治,让社会治理从唱“独角戏”变成全社会“大合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