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冬病夏治”!三伏至,康复科专家教您如何“趁热”防治未病

  ◎星沙时报记者 黎媛 张梓峰 实习生 胡佳怡

  “小暑不算热,大暑三伏天”,这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俗语。但什么是三伏天?三伏天具体在什么时候?为什么相传三伏天适合养身?在这段期间如何有效养身?对此,记者连线长沙县第二人民医院中医康复科学科带头人刘峰,详细了解三伏天“冬病夏治”的奥秘。

  三伏天是最好集中保健、冬病夏治时机

  “所谓三伏,指的是初伏、中伏、末伏的统称,通常出现在公历7月中旬到8月下旬之间,一般持续30或40天。”刘峰表示,三伏是一年中气温最高、湿气最重的时候,有“热在三伏”的说法。

  根据《阴阳书·历法》所记载的规定,“夏至后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后伏,谓之三伏”。刘峰介绍,三伏天也是天地阳气最盛时,此时天人相应,阳盛于外,阴伏于内,身体阳气最强,经络气血旺盛,热能温阳也能驱寒。因此,利用这段时间集中来调理,可以更好地未病先防。

  另外,三伏天里,更多的血液可供于四肢和皮肤,是皮肤排出毒素和湿寒风等外邪的绝佳时期,因而这也是冬病夏治最好的时机。

  在此时针对冬病行天灸疗法,可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有效地扶阳除风寒湿、祛除冬病根因,使体内阳气得到升发和振奋,提高机体免疫力,能抵御风邪的侵入从而阻断发病途径,使得冬季的伏邪不能触发,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

  冬病夏治三伏贴,扶正固本未病先防

  据刘峰介绍,“冬病夏治”中最常用的治疗方法为中药穴位贴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伏贴”。现代研究发现,药物贴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扩张,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药物透过表皮细胞间隙并经皮肤本身的吸收作用,使之进入人体血液循环而发挥明显的药理效应。另外,通过神经反射激发机体的调节作用,使其产生抗体,提高免疫功能,增强体质;还可能通过神经一体液的作用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功能。

  “三伏贴”有一定针对性,并不是人人适合。刘峰强调,凡属于阴虚火旺、湿热体质的人都不适合用“三伏贴”疗法。此外,戴心脏起搏器的老年人、处于月经期哺乳期的妇女、长水痘出疹子的儿童不宜敷贴。肺炎及多种感染性疾病处于急性发热期的患者,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特殊体质及接触性皮炎等皮肤病患者,贴敷穴位局部皮肤有破溃者应避免使用。

  三伏贴的贴敷时间

  初伏:7月11日至7月20日。

  中伏:7月21日至8月9日。

  末伏:8月10日至8月19日。

  贴治时间:每伏的第一天至第三天上午进行贴治,此时治疗效果最佳。每10天贴1次,今年三伏共贴3次,连续3年为一个完整疗程,病程长者可根据医嘱适当延长疗程。

  注意事项

  ① 贴敷时间不是越长越好,成年贴敷不得超过4小时,儿童不得超过2小时,2岁以下婴儿不建议贴敷,具体时长应遵从医生建议。

  ②贴敷时皮肤如果有刺痛、灼热感时,建议及时取下并咨询医生,不要自行抓挠或涂抹药膏。如果出现严重红肿、起泡等反应,要及时就医。

  ③ 贴敷当天尽量避免进食生冷、辛辣、肥甘厚腻食物,忌烟、酒。

  ④ 贴三伏贴期间避免大量运动,不要洗澡、游泳、淋雨,空调冷气最好不要对着贴敷部位。

  禁忌人群

  以下人群不宜贴敷三伏贴:

  ①皮肤敏感:对贴敷药物极度敏感者、接触性皮炎患者及特殊体质患者;

  ②皮肤创伤:贴敷部位有皮肤创伤、瘢痕体质;

  ③急、热症:急性病或慢性病发作期,感染性疾病发热期间;

  ④热盛体质:阳气过盛、爱上火、月经过多等中医辨证属热盛者;

  ⑤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2岁以下小朋友、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等特殊人群。

  冬病夏治,能“治”哪些病?

  “很多人知道‘冬病夏治’适合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事实上,其治疗范围比较广泛,不仅适用于内科疾病,对于治疗关节疼痛、风湿病等疾病也有非常好的疗效。”刘峰表示,适合进行“夏治”的“冬病”,主要还包括:

  1、消化系统疾病

  现代人脾胃普遍虚寒,调理宜温通调补。容易出现:肚子痛、遇冷腹泻、喜热食、怕冷风等表现。

  适合冬病夏治的胃肠道疾病主要有:慢性胃肠炎、胃溃疡、慢性腹泻、脾胃虚弱及胃胀、胃酸、胃痛等。

  2、骨关节病

  骨伤类疾病大多属于冬病,风寒、湿气都会加重病情。夏季阳气旺盛、经络通畅,用辛温药物可以更好地祛除关节中的风寒。

  适合的疾病有: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肩周炎、膝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疼痛及肢体麻木等。

  3、妇科疾病

  虚寒导致的妇科疾病,冬病夏治可以加强气血流通、活血化瘀、温经散寒。如痛经、月经不调、产后头痛、产后风、慢性盆腔炎、经行泄泻、不孕症等。

  4、过敏性疾病

  如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荨麻疹等。

  5、亚健康或者其他疾病

  亚健康状态如疲劳综合征、四肢寒凉怕冷、免疫力低下、肾虚引起的其他病症等亚健康疾病的调理,或各种虚型体质的人群的身体调理。

  留意!三伏天做这几种行为加倍伤身

  “三伏天人体的阳气升散外发,气血运行相应旺盛,肌肤常处于开泄状态,常出汗以适应暑热气候。因此,很容易出现身体乏力、饮食减少、肠胃失调等症状。”刘峰表示,三伏天也会对健康产生影响,要忌以下几种行为:

  一是忌环境潮湿不通风。三伏天南方天气炎热,通风差的室内易引发中暑,同时,市民使用空调频率高,如不经常开窗换气,空气质量也会变差,易致病。

  二是忌空调冷风对着吹。将身体对着空调吹,易使身体肌肉、韧带等组织受寒,造成各类疾病。

  三是忌冷饮不离手。冰淇淋、冷饮适当吃可解暑,大量吃却会伤身。此外,夏季人体新陈代谢快,血管处在扩张状态,突然食用冰饮,会造成血管迅速收缩,引起血压波动,易诱发心脑血管意外。

  四是忌中午不休息。因天气炎热,睡眠会受到一定影响,建议有条件适当睡午觉,能有效预防冠心病、心梗等心脏疾病的发生。

  五是忌饮食不均衡。三伏天身体出汗多、消耗大,易疲劳、没胃口,不少人选择吃果蔬了事,但该吃法人体摄入不到足够的营养,会导致免疫力降低,进而遭疾病侵袭。

  六是忌直接冲冷水澡。炎热的夏季,不能用冷水洗澡,人体经过冷水的刺激,会产生心跳加速、血压升高、肌肉收缩、精神紧张等一系列刺激反应,易对心脏、血压产生不利影响。

  “三伏”防暑最重要

  三伏天首先要注意防暑降温。尽量避免中午阳光最强或温度最高的时候外出,必要外出时带上遮阳伞。

  “如果在夏天或高温作业场所工作一段时间后,有轻度头痛、头晕、耳鸣、恶心、眼花、无力、口渴及大量出汗等病症,就是中暑先兆,”刘峰表示,如出现以上症状应立即将患者转移到清凉通风的环境中休息,解开衣服,涂擦清凉油,多喝淡盐水或清凉饮料,头部冷敷。

  其次,要注意饮食调节。尽量少吃脂肪类厚腻荤腥的食物,更要少吃辛辣之品,以适应夏天胃肠的消化能力。饮食以清淡素食为主,佐以鱼肉蛋奶,保证人体必须的水分、盐水、热量、蛋白质、矿物质、维生素等物质的补充。

  再次,注意补水保津液。大汗泄气,不但损津液导致咽干口燥、口苦,也损气,让人出现困乏等状态,因此要注意减少外出和及时补水。除了多喝水之外,也可以通过饮食摄入水分。适当进食汤、羹、粥等水分较多的食物。

【作者:黎媛 张梓峰 实习生 胡佳怡】 【编辑:彭柯】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