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在星沙⑰ | 以教育“软实力”增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以教育“软实力”增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长沙县通过合作办学和本土培优,让教育资源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星沙时报记者 李杰

  “没想到家门口还有这么好的学校!”今年秋季开学,在长郡双语星沙学校门口,七年级新生家长孙伟看着孩子开心步入校园。

课间,湘龙小学的学生们开心在校园操场奔跑。章帝 摄

  孙伟是山东人,2007年来到长沙县做生意,今年是他来这边的第16个年头。 “儿子今年小升初,我们往市里跑了一个遍,就为了找一个好学校。”为了孩子孙嘉豪能顺利升学,孙伟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不乏效仿孟母“三迁”,考虑去市里买套学区房。而长沙县人民政府与长郡双语实验中学合作办学签约的消息让他喜出望外,这意味着儿子可以在家门口享受长沙市最顶尖的教育资源。

  如今,在星沙,一所所家门口的学校拔地而起,让教育资源和城市发展同频共振,也让城市成为人才聚集的高地,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

5月23日,长沙县人民政府与长沙市雅礼洋湖实验中学合作办学签约仪式举行,以进一步实现资源共享、校际联动,共同打造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的三湘名校,助力构建长沙县高质量教育体系。李杰 摄

  2023年,长沙县新改扩建雅礼洋湖会展中学、龙峰小学、泉塘四小、长郡双语星沙学校、南雅远航实验学校、南雅星沙实验学校、长沙市育英会展小学、长沙县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星沙中学9所学校,增加义务教育阶段学位12800个。从“家门口有学上”,到“家门口上好学”,越来越多像孙伟这样的老百姓感受到星沙教育的温度和品质。

  外引内培

  教育优质均衡吸引学生回流

  如何激活教育发展“一池春水”,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长沙县优化整合现有中小学资源,大力发展集团办学,培育打造本土名校系列,提质扩面百熙小学、大同星沙小学、松雅湖小学、湘龙小学和泉塘小学5个小学教育集团和六艺天骄、湘龙2个幼教集团,促进各类学校公平竞争、良性发展。重点依托县一中、县实验中学、县职专、百熙实验学校、六艺天骄等中小学校(幼儿园)龙头带动作用,辐射带动长沙县教育品质提升。

  教育发展不仅要培养本土教育品牌,也要依靠“嫁接”,引进名校品牌。长沙县努力把这两者有机结合,实现教育发展争妍斗艳。

  去年以来,长沙县引进长郡中学、南雅中学、雅礼洋湖、长郡双语、砂子塘小学、麓山国际、市实验小学等优质教育品牌,目前,全县已有18所学校(幼儿园)与省内外17家优质教育品牌建立合作关系,辐射范围从城区延伸到农村、从义务教育延伸到全学段。均衡教育成效明显,2022年有1100余名学生从城区学校向农村学校“回流”,今年有500余名在市区上学的学生选择回归长沙县就读。

2022年,长沙县大力引进优质教育品牌入驻乡镇,成功引进长郡中学、雅礼中学、砂子塘小学等优质教育品牌入驻果园镇、黄花镇,实现1100多名学生回流。李杰 摄

  多元选择

  让家长对星沙教育更有信心

  近年来,长沙县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真金白银新建、改扩建学校,全力缩小城乡、区域、校际、群体之间差距,三年来,长沙县投入97.04亿元,新建及改扩建学校18所,新增公办义务教育学位2.82万个。出台“三评价、三考核”评价体系、打造教育人才“洼地”、推进义务教育集团化办学、推行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基础教育走上了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长沙县率先全省出台“三评价、三考核”评价体系,助力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李杰 摄

  教育高质量发展,让长沙县老百姓有了多元选择。记者采访发现,部分家长面对孩子初升高,倾向于选择县一中或县实验中学,这源于对本土品牌的认可和信任。同时,也有部分家长看好长沙县引进的名校品牌,对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王先生的儿子在黄花中学上初二,为了就近上学,他在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附近的标志和风苑买下新房子,“我了解到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相信此次合作办学之后也会引进更多的优质教育资源,我希望自己的孩子在这里上一个好的高中,考上一个好大学。”

  自长沙县和长郡中学合作办学之后,长郡自贸临空高级中学附近的楼盘吸引越来越多老百姓购房,优质教育资源的入驻起到一定的“虹吸效应”。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通过合作办学和本土培优,长沙县逐步缩小城乡教育差距,实现优质均衡发展。”长沙县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把教育办好了,一方面能培养更多的人才,让每一位情系故土、心念桑梓的乡贤都能推广长沙县重要资源;另一方面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真正实现以教育‘软实力’增强营商环境‘硬支撑’。”


【作者:李杰】 【编辑:李桐丞】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