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雅湖观潮 | 这“缕”风,吹拂星沙已千年
有家的地方,就有家风。
有人说,家风是“勿以恶小而为之”;还有人说,家风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我国有4亿多家庭,每个家庭乃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这答案各式各样,却又殊途同归。
5月17日,“传承好家风 奋进新征程”2024年湖湘好家风故事分享会长沙专场活动在长沙县举行,讲述最美家庭故事,弘扬优良家风。家国一体、刚正不阿、修身明礼、耕读传家……这些家风汇聚在一起,滋润了这片土地,也塑造了这座城市的精气神。
那么,好家风应该是什么样子的?
一
什么是家风?
在古代,它指的是一个家族世代相传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在当下,它更多表现为家庭内部的精神传承,父母的言行举止等。
关于家风,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一个形象的比喻:“大家仔细看一看‘家’和‘冢’这两个字,它们很像,区别就在于那个‘点’摆在什么位置。这就像家庭建设一样,对家属子女要求高一点才能成为幸福之家,低一点就可能葬送一个好家庭。”
“家”是生命的开端、生活的希望;“冢”是生命的终结、生活的破灭。
细品二字,“字”如人生,“点”如人心。
公元1000年,长沙县人狄棐中进士甲科,从此开始四十余年的为官生涯,官至工部侍郎,参与中央政务,67岁时,他奉召仁扬州知府,未及上任病逝,同僚在协助办理后事中发现其“家无余财”,一时清廉之名为世所称道。
其子狄遵度受父亲影响,不汲汲于功名利禄,著《春秋杂说》,亦颇有成绩;公元1275年,元军南下,长沙县人尹谷时任宋军参谋,驻守潭州(今长沙市),元军围城三月而援兵不至,城破之际,尹谷率一家40余口,举火自焚,以身殉国。
回溯历史,这样的家教文化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孔子庭训“不学礼,无以立”,诸葛亮诫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岳母刺字激励尽忠报国……这些生动的家训故事,承载着祖辈对后代的寄望,培厚了最初的精神沃土。
在今天,家风依然是星沙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广大家庭也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二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好的家风不仅造福一个家族,还映衬着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正所谓“一时之语,可以守之百世;一家之语,可以共之天下”。千家万户好,国家才能好,民族才能好。
星沙自古为三湘首善,在这里,千千万万家族和家庭,世世代代书写着自己的家风故事。
比如,家国一体的情怀。伟大民主革命家、政治家黄兴积极投身民族复兴事业,1912年,他让凭借赫赫战功当上少将的长子黄一欧急流勇退,辞去一切官职赴国外深造,并题词“笃实”,望其谦逊、谨慎、笃实厚重,成为有真才实学的建设人才。
1914年,黄兴在美国考察期间,收到一些人的来信,挑拨他和孙中山的关系,怂恿他另行组党,黄兴愤然拒绝并奋笔疾书写下“无我”二字,并将其赠与大女儿黄振华。
“笃实 无我”自此成为黄家家训,黄兴用一生实践,在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比如,立心铸魂的品格。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许光达,拒绝一众亲朋请托,坚守“参加祖国建设”“家里的事不许给地方政府找麻烦”的优良家风。
20世纪杰出教育家徐特立勉励子女“青年人任重道远,要继承的不是财产,而是前辈留下的尚未完成的革命事业。”又与孙女约法三章“一不要有特殊思想,二不要有优越感,三不要脱离群众。”
还比如,修身明礼的美德。“重孝悌、敦善行、敦忠信……”国歌词作者田汉的故居门口,笔直竖立着两块田氏家规家训,勉励田家后人继承先辈遗志,不忘初心,承前启后,在不同岗位奋发有为。
“顺父母、敬尊长、饬伦常、严家教……”出身书香世家的柳直荀,自小受到优良家风的熏陶,信仰为劳苦大众谋福利的真理,并用自己的生命为“直荀”二字做了最好的诠释。
三
时至今日,家风早已不只是那些大家族的一纸家训,也不是知识阶层和文化人士的专属。
家风如细雨,润物细无声,早已浸润在星沙每个人的人生记忆和精神底色中,成为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释放出巨大能量。
活动当天,分享的好家风故事中,有的是岁月中的家族传承,有的是当下的家庭智慧,这些故事映射着时代的发展,丰盈着我们的精神世界,也给予我们许多启示。
家风没有“完成时”。作家马伯庸说:“一个家族的传承,就像一件上好的古董。它历经许多人的呵护与打磨,在漫长时光中悄无声息地积淀。”
比如,郭又嘉、周程这对长沙县的“纪检伴侣”,结婚前约定了一条“家规”——远离外面的酒桌牌桌,回到家里的餐桌书桌。其乐融融的家庭,让人眼里有光,心中有爱,彼此成就。
好的家风就这样,能够结合现代实际,让男女老少能够理解和接受,进而产生共情共鸣。
“身教”大于“言传”。家风没有“课本”,它不是父母的耳提面命,不是挥舞的棍棒,也不是做错事之后的说教。它是生活中的细节,就像空气,具有持久的渗透力。
中国好人、湖南省道德模范唐林,自己带着女儿一起参与公益慈善事业,以言传身教培养孩子独立和崇德向善的品格。十年援藏路,家风就在父女俩的漫漫旅途间传承。
好的家风“活”在当下。那些好的家风家训,不是“躺”在博物馆里,而是要“活起来”。找准传统与现代的契合点,使其成为家庭教育的工具,扎根在广大青少年心中。
一直以来,长沙县开拓形式、开辟路径、开创载体,通过文明家庭评选、好家书家训征集、好家风传承等活动,大力推进全县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推动形成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全县涌现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人,中国好人16人,湖南省道德模范3人,湖南好人51人,湖南省文明家庭3户。
知来处,方明去处。人生的启蒙,多藏在家长里短的情感之中。千家万户的好家风,不仅奠定了每个人成长的方向和道路,也撑起了全社会的好风气。
愿我们每个人都能获赠这样的珍宝,又能传给子女这样的珍宝。(记者 任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