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军故里赓续辉煌篇章 忠诚信仰铸就磅礴力量 | “寻访红色记忆 传承红色精神”系列报道②

  ◎星沙时报记者 刘思源

  百年征程,星汉灿烂。红色星沙,奋进如歌。

  1908年11月19日,开国大将、新中国首任装甲兵司令员、中国人民解放军高级将领,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许光达在长沙县黄兴镇出生,并在此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学生时代。

  如今,“铁甲元勋”英名天下扬。许光达故居游人如织,感怀于他辉煌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传承其矢志不渝、绝对忠诚的理想信念,敢于担当、勇于牺牲的斗争精神,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思想情操。

  此前,长沙县委、长沙经开区党工委、长沙高铁新城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了党史学习教育第一次专题学习,第一站便是光达故居,大家一路听、一路走、一路看,无不被许光达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深深感染和震撼。

  将军故里,崛起会展高地。

许光达故居。资料图片

  忆往昔峥嵘岁月 践行初心使命

  许光达故居是“湖南省全民国防教育基地”“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湖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长沙县首批开放式组织生活阵地”“党性和公仆意识教育基地”。

  故居始建于1901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遭遇洪水,部分垮塌。2005年,长沙县对故居进行修复,并扩建了许光达生平事迹陈列馆。

  2018年,许光达诞辰110周年之际,长沙县多方联合对故居进行全面拯救性修缮改造。陈列室中通过大量珍贵的史料和藏品,展示了许光达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装甲兵建设的奋斗历程和光辉业绩。

  走近故居,由国学大师季羡林题写的“许光达故居”五字牌匾悬挂在正门上。故居门前的草坪上,停放着一辆六二式坦克。那是在许光达诞辰100周年(2008年)前夕,经中央军委特批,从广州军区运过来的。这辆由我国自行研制生产的轻型坦克,是对“中国装甲兵之父”许光达永远的纪念。

许光达故居让衔碑。

  踏入故居大门,一块巨大的原石碑映入眼帘,上书“五百年前,大将徐达,二度平西,智勇冠中州;五百年后,大将许光达,几番让衔,英名天下扬。”这是毛泽东主席对光达大将“让衔精神”的肯定和赞扬。

  1955年,解放军试行军衔制,当许光达得知自己将被授予大将军衔后,当即向军委副主席贺龙、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等同志提出降衔申请,随后又向毛主席和军委领导正式提交了书面“降衔申请”。许光达多次主动让衔,令毛主席感慨万分。他在一次中央军委会议上说:“这是一面明镜,共产党人自身的明镜!”并激情吟诵了让衔碑上的词句,这是对许光达大将的最高评价。

  让衔碑庄严耸立,时常有单位组织党员前来参观学习,并重温入党誓词。

  “我志愿加入,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履行党员义务,执行党的决定,严守党的纪律,保守党的秘密,对党忠诚,积极工作,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随时准备为党和人民牺牲一切,永不叛党。”

  誓言铿锵,丹心闪耀。

  “清白传家”永流传 以雪自律如雪清白

  孙女许雪清的名字是由许光达亲自起的,他希望后人“清清白白做人,踏踏实实做事”!“清白传家”也成为大将后人秉持的家风祖训。

  “父亲当年对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要求极其严格。”许光达之子许延滨将军回忆。许光达要求儿子:上学就要住在学校,过集体生活;严格控制零花钱,生活标准必须与工农子弟一样,绝不准搞特殊化;不准用公车接送,自己走路上学。

  许光达曾严厉警告儿子:“在外面不准打我的牌子,如果你对别人讲自己是司令员的儿子,就不许你回这个家!”

  许延滨严格遵守父亲定下的3条规矩,在学校填表时,家长栏只写母亲名字。许延滨品学兼优,高中毕业考取了哈尔滨军工大学,政审的同志查看档案,发现他没有写过父亲姓名,去家中了解情况,才知道他的父亲就是许光达。

  许延滨继承了父亲的治家传统,对儿女的要求同样十分严格。他要求家里的后辈亲属,不能利用身份谋取不正当利益,不得给地方政府添麻烦,人民为先、祖国至上,一切靠自己奋斗,自律自强。光达大将后人对此铭记于心,从未辜负长辈的期许与教诲。

  许光达的后人在《父亲许光达》一书中向先辈汇报:“当孩子们看到十万解放军战士在灾区义无反顾地救人、送粮、修路,您的重孙子们知道了什么是‘军人的责任’,将压岁钱全部捐给灾区的孩子。”“今年我们又帮助了一批退伍军人顺利融入社会,上岗就业。” “无论世界怎么改变,传承血脉的‘精神、气节、操守’不变。”这也是光达大将后人们的庄严承诺。

  2004年许光达的夫人去世后,许延滨遵照母亲的遗愿,将父母的部分骨灰送回故乡,合葬于许光达故居。2018年故居被拯救性修缮为“省文物保护单位”及“党员学习教育基地”。家乡亲友希望许延滨将军出面协调修缮两老的墓地,建碑立冢供后代子孙供奉瞻仰,许延滨将军坚决拒绝。

  “母亲去世时,一生全部积蓄是两万元。她将一万元交了最后一次党费,剩下的钱处理身后事,绝不允许家属给组织找麻烦,这一次也一样!”许延滨在《驼铃》的送别歌声中,用军礼送两位老人魂归浏阳河。

  骨灰撒进江河入海,丰碑树在人民心中。

  “黄兴速度”追赶超 会展高地蓬勃崛起

  近日,许雪清回到黄兴镇时,不禁感慨:“我几乎找不到以前的样子了。”

  十多年前,黄兴镇并不发达,尽管与雨花区隔浏阳河相望,到长沙市区仅5公里距离,却要绕道30公里。

  那时候,黄兴镇以种植业为主,村民主要以种植光皮辣椒、莴笋等蔬菜为生。大家挑着担子,从浏阳河东山老码头上船,到黎托乡,再走进识字岭、天心阁、南门口去贩卖自己辛苦种出来的蔬菜。

  十余年后,这里已经大变样。高铁站与黄兴镇隔河相望;地铁从浏阳河下贯通,直达光达社区;高速接驳,联结黄兴与世界;沿着黄兴大道,不久便可以到达机场。道路宽阔,四通八达,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到许光达故居参观,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优良传统已经成为了黄兴镇机关干部的必修课。”黄兴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韧介绍。

  在光达拆迁指挥部,工作人员以用许光达的故事勉励自己,以“砸不扁的铁榔头”精神,用“五加二”“白加黑”的工作模式,为会议会展城项目腾地拆迁,创造了有名的“黄兴速度”。

  2014年,光达地铁站开通,光达社区成为了融城先行地。长沙高铁南站、磁悬浮、国际会展中心、国际会议中心等项目落地开花,一个个重点项目在此蓬勃绽放。

  原来从黄兴外出发展的罗友超仰慕许光达,毅然回到家乡,竞选光达社区党总支书记,与社区两委班子一同带领全体居民走上了“社区+企业”、社区办企业的发展道路。10年间,改变翻天覆地,集体经济从负债700多万元到坐拥1亿余元资产。

  随着长沙国际会展中心的开展、长沙国际会议中心的正式落成及配套设施的建设,昔日的小村庄正崛起为中部会议会展高地。居民喜迁新居,就地就业,入股的居民每年还能拿到不菲分红,生活蒸蒸日上,幸福感与日俱增。

  许光达生平事迹

  许光达大将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满腔热血亦情深似海。浏阳河畔寒窗苦读,黄埔五期赤子英才,更有千里寻党,血战三河坝!长夜漫漫,新婚共度十天,别离十年之久。在彭德怀的麾下,中国革命“山坳”间有他激战七天七夜的血迹。之后,战清涧、攻宜川、平兰州、定新疆,鏖战西北战场。

  新中国诞生即受命中南海,呕心沥血育英才,成为“中国装甲兵之父”。

  矢志不渝忠于党

  1908年,许光达出生于湖南长沙东乡萝卜冲,1925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他始终忠诚于党,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在艰难困苦之中立场坚定,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

  1926年春,许光达以优异成绩考入黄埔军校第5期,后编入炮兵科学习。1927年4月,蒋介石公开叛变革命,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肆搜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黄埔军校也在“清党”之列。许光达不为所动,在学员政治面貌登记表上毅然写下“死不退出共产党”!

  1927年,南昌起义后,朱德率领4000余人留守三河坝,为起义军主力断后。面对国民党装备精良的一万多兵力,断后担子之重,可想而知。当时,年仅19岁的代理连长许光达,带领连队担负掩护朱德部队转移的战斗任务,坚守的地段是敌主攻方向,战斗十分惨烈。

  经过三天三夜激战,打退国民党军多次进攻。许光达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被安置在一户农民家中养伤。伤病初愈,他便踏上了寻找党组织的路途,辗转于潮汕、上海、寿县、蚌埠、南京、武汉、长沙等地,历尽艰辛,从不言弃。终于在1929年5月与安徽芜湖党组织接上关系。

  愿以血肉筑长城

  1942年春,正处于抗日战争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根据地逐渐成为主战场,许光达请求离开延安,到条件最艰苦、对敌斗争最激烈的晋西北对敌作战。

  许光达对时任陕甘宁和晋绥联防军司令员的贺龙说:“从苏联回国在延安这几年,我天天都在盼着上前线!长征那么大的苦,我没赶上,延安的小米粥虽然香,可我喝不下去啊!”

  1947年,在沙家店战役中,许光达指挥第三纵队在乌龙铺背水一战,顽强阻击国民党军,掩护党中央机关转移。事后,毛泽东称赞此战曰:“侧水侧敌本是兵家之忌,而我军犯了这个忌,却取得了前无古人的胜利。”周恩来赞叹:“许光达功不可没!”史学家则说:“这一仗许光达如果打败了,中国历史将改写。”

  强军使命肩上扛

  建国初期,中国急需建设属于自己的装甲部队。毛主席说:“我们从实际出发,陆军机械化,先从坦克搞起,就让许光达去拉这个架子。”许光达白手起家,备尝艰辛,励精图治,从严治军,提出并践行“没有技术就没有装甲兵”的著名口号。

  在一没经验二没参考的情况下,短短四个月,坦克师团、训练基地相继建成,同时新中国第一所坦克学校在天津成立,成为人民装甲兵的第一所正规院校,许光达亲自兼任校长,掀开了装甲兵教育史的第一页。

  1952年9月1日,在第一战车学校成立一周年即坦克学校成立两周年时,许光达亲自制定校风校训:勇敢顽强的战斗作风,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虚心钻研的学习作风。后来,又加上“正规踏实的技术作风”。这一校风,为后来装甲兵各学校所秉承,是装甲兵红色基因血脉传承的主要标识。

  许光达一生功绩无数,呕心沥血育英才,对中国装甲兵建设居功至伟。在任务面前他迅猛如虎,但在荣誉面前,他却谦逊如牛。许光达三次提交“降衔申请报告”,党中央不同意,坚持授他以大将衔,他又打报告要求降低行政级别。在他的一再请求下,组织上满足了他的请求,改定行政五级。在中国十位开国大将中,惟许光达低于行政四级。

  记者见闻

  “忠诚无悔、忠武无敌、忠勇无畏、忠正无私”,许光达大将“让衔”精神照耀后人内心。记者走进光达故居和生平业绩陈列室,追寻许光达光辉的一生。

  听闻许光达去世后,人们在其留下的一本《毛泽东选集》的扉页上,发现所题诗句:“身经百战驱虎豹,万苦艰辛胆未寒。只为人民谋解放,粉身碎骨心也安。”这是一名共产党人矢志革命、赤胆忠心的真实写照。

  近些年来,记者由衷感叹黄兴镇“一天一个样”。工地上,机械轰鸣。在浏阳河畔,挖掘机挥动巨臂跳着“机械舞”;塔吊旋转,“华尔兹”永不停歇;铲车来来回回,迈出“太空舞步”;打夯机上上下下,“战舞”震撼人心。

  2020年,长沙国际会议中心克服疫情影响,加紧建设,如约与世人见面,“五横四纵一环”路网格局形成,黄兴与世界连结更加紧密。

  沿江山村,浏阳河穿境而过,风景秀丽,人们安居乐业。在美丽乡村示范组湖元组,竖着一块“幸福是奋斗出来的”牌子。村民在村支两委的带领下,发展苗木产业,培育新型农民,发展全域旅游,提高创业收入,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产业链,是全村的主要经济支柱产业。境内紫霞寺、紫霞山庄、黄兴敬老院等传统文化、农家乐、度假观光、居家养老场所,吸引了周边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览、休闲娱乐。现在的沿江山村,村民来自特色产业的收入占到60%以上。乡村振兴步履不停。整个黄兴,人们笃实前行,绘就一幅繁荣发展的幸福画卷。这里,广大党员干部以许光达为标杆,勠力同心创发展。这里,正大跨步迈向大都市区经济。

【作者:刘思源】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