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酒
◎张德率
我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对元宵节的记忆,是家门口刘家酒坊酿的那一壶米酒。饭桌上,从南到北,鸡鸭鱼肉的吃法各不相同,但总少不了一杯陈酿。元宵夜,细说团圆,阖家共饮,清醇在口腔中散开,鲜香呈直线飙升,滋味悠长的米酒在心里漾起温情与希望。
刘家酒坊的老板是个倔老头,他的脾气和他的酒一样“倔”。刘老头酿酒的手艺是一绝。浸米,制曲,烧锅,一套流程下来,行云流水,没有半分迟疑,小巷里常年飘荡着他酿的米酒的香甜。“酒香不怕巷子深!”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刘老头的酒是真好。正是因为这一份对手艺的坚持,使得他酿的米酒,成为了街坊家中逢年过节的必备品。冰冰凉的鲜味抵达舌面,口腔中饱满的糯米气息复合微微清甜,滑落腹中,舒服的温热感就此升腾。一顿饭下来,口中没有任何腻味,难得的舒坦平静。
刘老头的脾气也是真倔。人家做生意,恨不得买卖天天开张。但是刘老头不同,酒坊平时营业朝九晚五,休假参照公务员标准。每天只卖二十坛,过时不候。任你磨破嘴皮,也多不出一两酒。为此,街坊邻居没少数落他不开窍,有钱都不知道赚。但是刘老头却也不着脑,只是笑眯眯地抽着白沙。
其实,大家都知道,刘老头这么做的原因有二,一是为了品控,手工比不得机器,每天卖多少能保证质量,刘老头心里门儿清。手艺人对产品的坚持,近乎苛刻,不能为了钱,砸自己招牌啊。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为了等儿子电话。
刘老头命硬,儿子还在襁褓中,老婆就走了。刘老头把儿子看得比命重,每天酒坊一关门,父子二人总有说不完的话。刘老头的儿子也争气,医科大学毕业之后去北京当医生,经常提出要把父亲接过去。但是刘老头却舍不得这一方水土,儿子拗不过,人在外地,只好每天一个视频电话。每天等待手机铃声响,成了刘老头一天中最享受的时刻。
儿子工作忙,一年到头,春节都得值班,与父亲团聚的日子只有元宵节,刘老头为此每年都会为儿子酿一坛好酒,绝不外销。刘老头一到正月十五,抱着酒坛站在巷口盼儿归。让邻居没少笑话,刘老头只是憨笑,从不多言。
元宵前夕,我照例去刘家酒坊打酒,但是却发现酒坊关门歇业,刘老头拖着行李箱,抱着酒坛,眼睛瞪牛大,蹲在店门抽闷烟,社区大妈们正围着李老头苦口婆心的说着什么。我赶忙上前打听,原来,刘老头的儿子今年,不回家了。
今年春节,受疫情影响,国家提倡“原地过年”,全国防疫工作一盘棋,刘老头的儿子在北京当医生,自然懂得这个道理。身为住院医生,儿子的工作得持续到元宵节后。
但是刘老头炸了,元宵佳节盼团圆,年年如此,何以今年不同?刘老头站在巷口,在手机里骂儿子白眼狼,元宵节都不回来看自己。刘老头索性把酒坊关门,要去北京找儿子。走在半路上,被居委会大妈拦住。无论怎么劝解,刘老头都不答话,说到气头上,赌气关了酒坊,今年的生意不做了!
看来今年的米酒是喝不上了,买酒的酒客败兴而走,居委会大妈在一边又是安慰,又是劝解。但是刘老头只不答白,蹲在门口抽闷烟。
居委会元宵节特别忙。今年响应政策,要给留长过节的人过个温暖年。没出十五还是年,元宵节自然也不能马虎。居委会大妈们本是热心肠,听闻政策之后,胸脯拍的震天响,向领导表态,这事包在社区身上。于是一大早,就在社区活动室开始张罗明天的酒菜。说到酒,那自然离不开刘老头的米酒,一大早来拍门,却与准备出门的刘老头撞个正着,这才有了刚才这么一出。听闻刘老头年今年不卖米酒,这让这顿饭少了几分滋味。道理讲了一箩筐,再看刘老头一副油盐不进的样子,大妈气得脚一跺,骂道:“死了张屠夫,还不吃带毛猪?这倔老头,怎么这么不讲理?老娘席上自己掏钱,买茅台,买五粮液!请大家喝好酒!闹个好元宵!”说罢骂骂咧咧地要走,却被刘老头叫住。
刘老头赌气一般,指了指给儿子留的酒,拍开封泥,瞬间酒香四溢。“莫花着冤枉钱了。街面上卖的酒,哪有我酿的好?都是十几年的街坊邻居了,我又哪里会在乎这坛子酒?”刘老头就坡下驴,居委会大妈是识货的,态度瞬间转变。麻利地拉上刘老头,一起去活动室闹元宵。
元宵晚上,米酒上桌,大家尊刘老头坐了上席。刘老头百般推脱,最后无奈之下,才说出缘由。我急着回去给我儿子打视频咧。在众人的欢笑声中,落荒而逃。
今年,大家都说米酒格外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