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月光宝盒”

  ◎陈彩霞

  广州,对我来说有一种若即若离、不远不近的感觉,学生时代待了几年,毕业也三年了,熟悉却又没那么熟悉,城市的日新月异和未深刻融入的撕裂令人茫然又惦念。

  再次回到广州,怀着一种游客的心态,去故地,也觅“新欢”,同行的还有第一次游广州的好友。两人都对博物馆没有抵抗力,于是第一天安排了博物馆的行程。博物馆总是令人肃然,觉得充满了挑战,皆因自身的知识储备、审美能力与阳春白雪之间差距太大,而走马观花式的游览方式会心生愧疚,再加上一贯的不打无准备之战的心态,对博物馆的感情是复杂的。为将这距离缩短,能从中有所感悟,拿上宣传册是做好心理建设的良药,这能让我形成一个轮廓式印象。广东省博物馆的宣传册封面取景于夜幕下的博物馆正面,灰暗中带点暖色调的背景之中,“月光宝盒”呈现出暖而耀眼的光,艺术又神秘。翻翻小册子,看看导览牌,再到服务台租上一个自助讲解器,游览就算是正式开始了。

  第一次近距离系统地看潮州木雕,边看边听着讲解器里的语音阐述,感新奇也长知识。形态各异的圆雕蟹篓、神亭、神轿、熏炉罩、糖果架,饱满繁复、精巧细腻、玲珑剔透、金碧辉煌……目之所及,潮州木雕选取的都是生活气息浓郁、民俗意蕴浓厚的题材,再加之以豪华富丽、流光溢彩的漆金艺术,最后展现出的是生活气息与宗教特色浓郁、技法高超又平易近人的观感。

  步入陶瓷展厅,洁白的背景墙上,“土火之艺”几个字映入眼帘,简单的介绍、素雅的背景,呈现一种高级感,给人一种心动的感觉。土与火的结合,成就了中华民族引以为傲的陶瓷艺术,是燃烧过程,亦是艺术的发酵进程。展厅分为初见窑火、瓷国崛起、各领风骚三个部分。瓷器的变化过程也是历史的变迁进程,是一时期生活、审美特征的凝固。宽口的、小口的、大的、小的、素雅的、艳丽的,青花瓷、釉里红、粉彩瓷、颜色釉瓷……作为一个瓷器的外行者,虽无法一眼断定瓷器风格与某一历史时期的深刻关联,但仅仅是观察,就是一种趣味。

  得益于大自然天然的馈赠,被誉“四大名砚”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与文人墨客结下了深厚的缘分。看见砚台的第一眼,便觉得细腻温润。千金猴王砚作为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石色紫兰,石质细腻,砚堂中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砚工雕琢时,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呈现花果山水帘洞美猴王的意境。其间,既显示了工匠高超的雕刻技巧,也饱含了人与自然相合的理念,恰恰说明了越是自然的越是纯粹有美感的,越是隽永深刻的。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荔枝与广东的缘分深厚渊远。荔枝文化展从自然、生活、艺术三个角度,解开荔枝的自然奥秘,探究荔枝的文化内涵,解读荔枝的艺术形象。不论是花瓶、茶碗、屏风,还是木雕、书画,处处可见荔枝的影子,可谓涵盖了人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现今,荔枝早就突破了地域的限制,“无人知是荔枝来”早已成为历史,天南地北的人都可尝尝鲜。而我们如今看馆藏中被珍藏下来的器物,既是对以往祭祀文化、饮食文化的寻觅与溯源,也是对照现今的一种“合拍”。

  一个一个展厅地慢慢踱步,细细地听文物讲解,有疑惑,有新奇,有收获。联想起以前的博物馆经历,越来越觉得每一座博物馆都代表了一种文化,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不可分。诸如,木雕上频繁出现的蟹、家用餐具上刻画的荔枝都是自然环境在生活习性上的反映,而自然之物被“凝固”下来,就成了一时期一地区独有的文化印记。走出博物馆,仰看“月光宝盒”,“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突然冒出脑海,终究是知识底蕴、文化层次不够、准备功课不足的缘故。不管从哪个地区的博物馆出来,这种感觉从未变过,而这也正是博物馆的魅力所在,越是有距离感就越是吸引人“访圣探幽”。

【作者:陈彩霞】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