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深的悲悯与善意——读《人间失格》有感

  ◎陈彩霞

  1948年,《人间失格》问世,同年,作者太宰治就投水自尽,使得世人对这部作品的阐释更加扑朔迷离。有人说此书是他对世人的遗言,有人说这是他的自传。不管如何,这本书注定令人惊叹与沉默,直白平实的文字组合,看似不像是传统意义上跌宕起伏式的小说,却具有非常大的张力。

  无趣,沉重,灰暗,压抑,不知所云,这是此书给人的第一读感。主人公叶藏童年时生活在父亲的阴影下,敏感多思,常常扮丑角,用滑稽的言行讨好他人。走出学校后,他纵欲,酗酒,麻痹自身,堕落到底,明明二十多岁却活出十足的沧桑感。

  叶藏将恶与黑暗、堕落与不堪,一一展示在读者面前。他是一个对于生命与生活都有极高领悟力的人,能看透本质,捕捉他人所不能感知的哲理,也说出了很多我们深知却不敢直剖的人性。实际上,自剖式直白往往需要一颗清醒又悲悯的心,而带着这份清醒,增加的是与日俱增的疑惑,恰恰堕落式反抗又将这份失望与疑惑放大无数倍。酒、女人充实了他敏感的心,但他找不到生存、生而为人的意义,内心在一步步沉沦中瓦解。可以说,堕落,本质上是一种寻找,一种反方向式反抗,求而不得后只能是心如死灰。以至于父亲去世后,他连苦恼的能力也失去了。

  那么,正如书中所探究的,活着究竟是为了什么呢?这个话题太庞大了,也没有真正的答案,毕竟千人千面。对照自己,我能理解叶藏的绝望与选择,但是并不代表我认可这样的生活方式,而在胡适那里,我找到了认同感。他说,人生本没有意义,你能赋予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与其终日想人生有何意义,倒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是呀,活着不就是一个过程么。只要自己认可又舒适,那样明晰的界限与答案并没有实质性的意义。享受那选择的过程,终究才是面对日子最温暖、接地气的态度。

  比起庞大的意义命题,我更关心叶藏的心理人格。从童年来看,叶藏是不幸的,也是从那时候开始,他学会了讨好。甚至是到了一种极端的程度,无论家人怎样责怪,也从不还嘴,哪怕只是戏言,也如晴天霹雳。“对讨厌的事说不出讨厌,对喜欢的事也总是偷偷摸摸,我总是品着极为苦涩的滋味,因难以名状的恐惧痛苦挣扎。”这种童年的不幸与讨好型人格,很容易令人联想到高分电影《被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和叶藏一样,小时候的松子也是只有在做鬼脸的时候才能看到父亲的笑容,于是做鬼脸成了她讨好父亲的卑微方式。每次看到她热情洋溢的鬼脸笑,看一次就心疼一次,很想抱一抱她。极度缺爱的她,只要有人表现出一点点善意,都会当成希望,在面对男人一而再再而三的伤害中,依旧如飞蛾扑火般地去爱,毫无保留,不计后果。松子说,“生而为人,我很抱歉”,而叶藏说,“胆小鬼连幸福都会害怕,碰到棉花都会受伤,有时还会被幸福所伤”。敏感、多疑、害怕、自卑、讨好……叶藏与松子一直走在弥补童年缺失的路上,或者说是患上了一种“后遗症”,磕磕绊绊,一顿乱麻。

  很多心理学流派都会探究童年对一个人一生的重要性,但是很遗憾的是,却没有一种治愈童年的药。而这意味着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需要更多关注儿童健全型人格的发展,让他成长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真正完整的人,这些才是他以后幸福生活的根本,也可以说是他面对这个世界力量最浑厚的底气。

  书的结尾,老板娘说:“我们认识的小叶,个性率真,幽默风趣。只要不喝酒,不,就算喝了酒……也是一个像神一样的好孩子。”可是,这样的好孩子怎么就发出“人世间摸爬打滚至今,我唯一愿意视为真理的,就只有这一句话:一切都会过去的”这样的感慨呢?怎么就沉沦至此呢?

  人间失格,悲凉弥漫;世间多难,悯人自渡。叶藏的苦闷并不稀缺,与之共情的读者,能找得一份认同与安慰,并警醒一二,反思一二,在这混沌嘈杂的日子里,自适而后自然;对其童年唏嘘的读者,默默种下一颗“如果我是父亲/母亲”的种子,做一个合格的家长,给孩子建立健全的“心理堡垒”。那么,这一定是太宰治留给这个世界最深的悲悯与善意。

【作者:陈彩霞】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