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需较真——许纪霖《脉动中国》读后

  ◎易鑫一

  许纪霖《脉动中国》一书,写出了许教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及其随着时代演变的认识,包含了他对中国文化在中国社会各个阶层影响的理解,尽管不是对某部经书的深入解读,但是书中很多探赜索隐的观点却给读者以极大启发。

  学问需较真。许教授用两条脉络从文化角度解释中国何以成为中国。一个是精神的脉络,即以儒家为核心,同时又与其他思想互补或融合;一个是社会政治中的现象,决定了中国文化的面貌。从孔子“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到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再到后来的朱程理学乃至阳明心学,无不显出了儒家“一脉相承”的强大魅力。西汉时期,汉武帝重用董仲舒,“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董仲舒实现了孔子、孟子一直没有完成的梦想。这些罗列和条分缕析,看似简单,实则深厚,显示了许教授对学问的较真,尤其对儒学的推崇。难怪司马迁以“高山仰止,景行景止”来表达对孔子的敬仰,以“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来高度评价孔子的影响,在当时社会能够如此高看孔子,实属洞悉未来。

  许教授也深知这一点,比如他所列举的北宋时期由吕祖谦组织的“鹅湖之会”,就是极好的学问求真口碑。那是宋朝理学、心学的一场盛大集体辩论会。这场辩论会由朱熹和陆象山及弟子们展开,进行了三天三夜,真理究竟在谁手中,究竟是东风压倒西风,还是西风压倒东风,最终结果是没有胜负,但这一场辩论会已经载入了史册,并被后人称誉。学问需较真,从这里就可以充分感受:没有学问,用什么来完成三天三夜的“顶尖高手”之间的辩论?我们可以想象朱熹、陆象山等人引经据典、援疑质理的滔滔口才,彼此争执起伏却又不失和气的君子风范。

  中国传统文化在政治、思想和经济等方面的影响其实非常大的,许教授列举宋太祖曾为宋朝立了一条规矩:不杀文臣和谏官。就像包拯在宋仁宗面前,慷慨激昂,犯颜直谏,唾沫星子飞溅到皇帝的脸上了,宋仁宗都不敢发怒,可见文化的力量。

  许教授还讲了王阳明的故事。王阳明继承孟子的传统,认为每个人皆可为尧舜。一次,阳明先生对一个盗贼讲做人要有良知的道理,盗贼听得云里雾里,问:“我的良知在哪里?”王阳明命令:“你把里裤脱下!”盗贼有些犹豫,说:“这,不太好吧?”王阳明再次大喝:“这就是你的良知!”一个盗贼,知道在众人面前赤身裸体不好,说明他良知未泯。《易经·系辞传》中说:“言行,君子之枢机。”王阳明认为“满街都是圣人”,以及他自己所提出的“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对人世较真,对社会较真,对自己所学较真,凛然大义的历史责任感,跃然出现。

  许教授提到中国佛教的儒家化和道家化,这也是中国思想脉动的一个重要阶段,中国禅宗的第五代祖师弘忍在圆寂之前要两个弟子各写一偈,神秀写的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慧能写的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最后弘忍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成为了六祖禅宗。这里的“悟”,其实也是真的学问。这也正好印证了《金刚经》里所说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慧能比神秀更高一层的就是“学问的真”。

  本书中,许教授不断以一个又一个例子和相关的分析,将中国精神的脉络和现象紧密联系起来,正如本书附录《当中国文明遭遇西方文明》许纪霖和著名学者李筠交流中,李筠赞扬,许教授这部书对于读者要了解中国到底是什么样子的,起到了一个“提纲挈领的指点和提示”;就是这一个“提纲挈领的指点和提示”,包含了许多货真价实的内容和信息,包含了许多给人启迪的真知灼见,而且作者的笔墨酣畅,颇富号召力和吸引力,是一部感召力很强的书。

  学问需较真。古人是这样做的,许教授是这样指导我们的,我们应该这样做。


【作者:易鑫一】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