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麻石桥

  ◎单旺根

  我的故乡在城东的一个小山区,是小桥、流水、人家聚集地,有高桥、金桥、思公桥、桐仁桥、三善渡踏水桥……最使我难忘的是金井河上古老的麻石桥——太平桥。

  这座桥地处金井与范林交界处单家坝,桥身是花岗岩麻石所砌,3个桥墩,4个桥拱,桥面宽10米,高20米,全长100米。桥西连接金沙洲绿草地,河边有棵青皮树,是当年大革命时期的农会哨,革命烈士吴文炳率队在树下哨所站岗执勤,保卫家乡。桥西鸭湖墈上有座民宿老屋,是中央第一届后勤部长杨立三的老家故居,后山上有座大理石的杨氏祖墓,隔河远望银光闪闪,熠熠生辉。桥东头有个亭子,宽敞明亮,是来往行人歇脚驻足遮风挡雨的好处所。临亭有条商业街,来往行人络绎不绝。

  当年听祖父讲:这桥头街后是单氏家庙的宗祠,每年腊月祠堂办起冬至酒,男性族人必至宗祠围八仙桌聚首会餐。热闹非凡!我大伯还在这里办个鞭炮作坊,开过红茶庄,茶叶远销外地,生意红火。这座麻石桥不仅是休养生息的行人桥,还是长沙、浏阳、平江三县的通商桥,桥面正中麻石已被独轮车压出一道道深深的凹痕。据说这座桥不知哪个朝代先人所建,约有数百年历史,更是一座救生桥。当年日寇犯乡,金井一带百姓偕妻携子或扶助家乡父老通过麻石桥远赴浏阳大山沟里躲兵数年,直到日军降退后,居民才返回故乡重建家园,麻石桥上又响起了独轮土车声……如今,这座桥虽已改头换面变迁了,但它是历史的见证,我对它永远难忘且情有独钟。

  孩童时代,我常与伙伴去麻石桥上玩耍。春日暖阳,梅雨时节,金井河上涨水,一艘艘竹排和帆船从长沙城内载满石灰和食盐等货物,从湘江漕运到金井市镇商铺,在金井河通过麻石太平桥时,倒下长桅杆,由纤夫拉索穿行桥拱逆水而上,号子声惊动两岸居民,站在桥上俯首欢看,不亦乐乎!阳春三月,趁雨后我与小伙伴到桥西头绿草丛中寻找地木耳与鲜菌,有时满载而归,心情怡然自乐,童趣满怀。

  夏夜,我和小伙伴手执蒲扇坐到麻石桥上纳凉,仰望满天繁星,听大人们讲天狗食月、牛郎织女、嫦娥奔月等故事,静谧之夜,陪伴我们的只有桥下哗哗流水、天上弯弯明月。我对同伴说,要是有一天,金井河上游架起大石板桥,范林下游也架起大石板桥,桥桥相望,多开心啊!一位同伴笑着说,他今后长大了参加工作要坐汽车通过石板桥去大城市上班,回故乡时也要坐汽车过石板桥到家,当年理想在幼小心灵生根发芽。

  读中学时,我每天从集体食堂揣着那二两米十几个小红薯蒸熟的钵子饭,踏过麻石太平桥去达德中学(县九中)读书,清晨路过石桥时,坐下来把米饭先预支下肚充饥,然后把空小钵子甩到桥下去,轻装上阵赴学校,中餐忍饥挨饿,放学途中尽管肚皮干瘪,仍坚持在麻石桥上温习一阵功课再回家,我与这座桥结下了不解之缘。

  光阴荏苒,岁月如歌。那一年,故乡几声春雷炸响,雨霁初晴,突然从城里来了几个背着挎包的年轻人,肩上扛着个三脚架和几根红蓝相间线条标杆,在范林乡村的金井河畔指指划划,绘测出一副改天换地的蓝图。尔后,开山炮炸响,数千民工在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的激战中,配合现代的挖土机和起重机的运作,把太平桥的麻石卸下来运到范林三善渡,把水泥预制板搭上太平桥墩上,完善一座人行交通便桥,保持金井与高桥的交界要道。而在金井河下游的范林乡村拆除了三善渡的踏水桥,建起一座10米宽30米长的花岗岩麻石桥。随后,大货车、小汽车、公交车鸣笛开过麻石桥,开进了故乡的水泥盘山公路及油沙的村级公路,外面发达精彩的世界与故乡文明古朴的风韵融为一体,村民喜笑颜开了!

  岁月悠悠,冬去春来,乡村的独轮车不见了,河中的竹排与帆船消声匿迹了,太平桥头绿草中的鲜菌与地木耳也无人问津了。当映山红开遍山乡,村姑们手捧五颜六色的鲜花,笑闹于花岗麻石桥上,高跟皮鞋踏着铿锵的节奏,敲醒了故乡的沉默。外来的游客坐上公交开进了玉皇山下,开到了白鹭湖畔旅游观光,快乐垂钓。通过范林麻石桥的小轿车鸣响了激进的喇叭声,乡村振兴的号角吹响了!

【作者:单旺根】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