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韵茗铺

◎罗英

唐韵茗铺,既为铺名,而含园意。它位于长沙县井溪水乡旅游景区。当我第一次走进唐韵茗铺,看着这四字,只觉古朴的气息扑面而来,思绪随之进入遐想之境。

诗经,是长在心上最温暖的人间烟火。

唐韵,则仿佛隔着虚无的时空,让我看见了当年的唐朝——一片诗意的天地。李白、高适、王维、杜甫……一个个满身诗意的人走来。

唐韵是美,在领略中遇见,草木的清芬,云水的长阔。唐韵是禅,一颗自在心,望见云月。见云我是云,见月我是月。唐韵是天地,是光。即使你走在人潮人海中,你路过的山水,你沐过的风雨,都会从你的眼中走出来,迎着一个一个满身诗意的人倚风自笑。正如余光中《寻李白》诗言: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余下的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就半个盛唐。

晋代郭璞注《尔雅》曰:树小似栀子,冬生叶,为煮羹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在茗与茶二字之间,我更喜欢茗字。品茗与品茶似乎与你所见所思的氛围、意境存在稍许差异。一个早取,一个晚取,经霜的茶叶,在沸水中能看到草木萌发的千姿百态。从而体会到两者的不同。一杯带着颜色的饮物,映照出大千世界。

唐韵茗铺,是一座长方形的四合小院。明朗古朴素雅。入门即是一道竹篱笆墙。庭院内白砂铺陈,点石相衬,花木掩映。没有风的时候,桃依着李,竹依着篱笆,它们站在庭院,静望着金井河。有风的时候,桃呼唤着李,竹抚摸着篱笆,它们互为和弦。庭院,天空,河水以及倒映在河水中的树影……在自然安静中,让人生出久在樊笼里,忽而返自然的自在通明感。质朴陋室与俗世相隔,瞬间沉浸在俭清和静中。

步入前院,房子大门两侧木质廊柱上刻着唐代长沙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诗句: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室内影壁上灰底白颜的“净”字,二者不知不觉静静地入眼入心。

门是漏门,窗是漏窗,没有任何图案设计的单纯的长方形。一棵茶树,一棵桃树,小片修竹,若隐若现地透过来,使人隐约可见。催人急于进园领略窗外那片胜景,急于进室禅解方寸般若世界。

走进唐韵茗铺,走进唐朝茶文化体验馆。这里不仅展示了唐朝禅茶、煎茶和茶道流程,还能沉浸式体验唐盛茶宴。室内悬挂的月份饮茶,我反复看了几遍。花朝饮,桃月饮,桑落饮,霜华饮……一个一个词语,像幅画,像首诗,在脑海中徐徐放映。二月融白,花正开……涤烦子,白月光,已是九月了啊,披白袍,经风霜,想隐藏,却欲盖弥彰,那清寒带不走的香。

金井,金井河,这么一片纯粹美好的水域。河道两边的林带,叶片儿随风起舞,音乐一般分布在两岸,树也像音乐一般倒映在河水中。迎接归来的旅人。 走过古码头的麻石阶梯,牛饮一壶金井甘泉,在品茗亭小憩,抬头一望,唐韵茗铺。泡上一杯金井茶,这时的茶香,在举手轻嗅中一缕一缕飘散,清新扑鼻,入喉醇厚,能让人心悠然从容。世事的纷扰,旅程的羁绊,也在这香味中渐渐消弭。人坐其中,听得茶水声如乐,闻得茶香沁脾。香到骨头里,就像随着旅人跋山涉水的遇见,带着温暖的念,从心境里长出。 这世间万千人,只有他们能享用其间。也只有他们,能像天地万物一样,在坎坷劳碌里不断滋养这方山水。归人归,一杯暖茶,让他成了没有走失的人,是风一程,雨一程,仍能归来的人。一杯暖茶,也是让他成了再次远走他乡的人,是备着老茶,蓄着新火,愿一直守着归人的人。

在金井河岸漫步,河水在身边哗哗啦啦流淌着,流过横跨河水两岸的石墩,舒缓清澈。河心以及散落在水边的卵石清洁而美丽。河岸草丛中觅食的鸡鸭,发出咩咩欢叫的小羊,竹篱笆内啄食的鹅群……这一切的美好,竟然生出一瞬间的惊觉,天空是飞翔的天空,云霞是流动的流苏。我说不清楚是向往着田园似的诗意生活,还是感叹着穿越时空的对话。

不知名的鸟儿敏捷地从银杏树枝头窜起,划着弧线,一起一纵地飞上天空。竹篱笆栏外是绿油油的冬油菜,更远的地方是几栋别墅,红瓦黄墙。房子与房子之间明显拉开了距离,之间有农田相连。临近房子的银杏树,静止在初冬灰蓝的天空下,每一片树叶都那么清晰动人,整棵树上的金色和绿油油的冬油菜水乳交融。 一直相信,自然的一草一木,都有故事,庭院里的一花一石,都是生活的一页悠闲。唐韵茗铺,安静地静置在井溪水乡。一茗一香,静待光阴开花,听雨,看云,临风,待月。

【作者:罗英】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举报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