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 从无人之地到宜居之城

  ◎新华社记者 潘莹 高晗

  70年前,“凯歌进新疆”,天山南北和平得解放,各族人民喜迎新中国。

  由中国军人选址、规划、建设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八师石河子市,在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南缘,创造了荒原变家园的人间奇迹,谱写出新中国屯垦戍边的壮丽篇章,奏响了新疆现代化建设的雄壮乐章,走出了一条勇于开拓创新、追求高质量发展的道路。

  创新发展:白纸上建起“共和国军垦第一城”

  “石河子从一张白纸起家,发展到现在,靠的是兵团人艰苦奋斗、开拓创新的精神。”90岁的第一代老军垦陆振欧从建城之初,一直在石河子工作、生活。

  70年前的荒凉情景,他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只有车马店、卖馕的几户人家,除了北面芦苇地,到处是荒滩戈壁。”

  第一代军垦战士在当时条件下,人拉肩扛、挖渠引水、改造苇湖、开垦荒地,开展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纺出了新疆第一缕纱,织出了第一匹布,榨出了第一块方糖。

  在石河子市中心军垦文化广场上,“军垦第一犁”雕塑向人们诉说着当年军垦战士人力拉犁开荒的艰辛,象征着“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艰苦创业、开拓进取”的兵团精神。

  石河子总场鸿兴翔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周润,2010年从山东来到石河子,承包65亩地,第一年就实现致富。

  身为新时代军垦战士,他享受到高科技现代化农业带来的红利。2018年初,他联合7个连队的181名职工成立农业合作社,承包土地规模达2.2万亩。今年合作社投入春耕春播的20多辆机车,全部安装了北斗导航自动驾驶系统。

  “有了这个高科技,犁地、播种、铺膜,都不用人工操作,一天能作业170亩。”周润说。

  目前,北斗卫星导航拖拉机自动驾驶系统在新疆兵团已得到广泛应用,新疆兵团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93%。

  尽管年过七旬,中国工程院院士、石河子大学终身教授陈学庚依然奔忙在大田、实验室、车间,为做好残膜回收、提高机采棉花品质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

  他说,大力发展农业农村信息化,是我国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

  2018年11月,国务院正式同意石河子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八师石河子市在全面提升区域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方面迎来重大发展机遇,将依托区位优势、创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着力培育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

  八师石河子市党委书记、八师政委董沂峰说,当地将围绕比较优势谋划产业,建设工业集群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专业化的三化统筹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打造千亿级园区、发展千亿级产业集群,发挥兵团主力师的作用,当好兵团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绿色发展:沙漠中崛起“戈壁明珠”

  北一路、东二路、南三路……在石河子街头,这样的路名比比皆是。除了棋盘式街道设计令人惊叹城市的规整,“先栽树、后铺路,以树定路、以树定规划”的绿化构思同样令人印象深刻。

  人称“树痴”的王课德今年74岁,是石河子市园林处绿化队退休职工。

  1961年,从山东青岛来到石河子,王课德和大家一样,住在地窝子里。“风沙很大,睡觉时要把头蒙住,早晨起来会从衣服里抖出很多沙子。”他说。

  新疆冬天寒冷,脆弱的小树苗成活率很低。王课德和他的同事们想出了办法:秋季把小树苗打捆,放进自家菜窖里“越冬”,不仅让树苗存活下来,栽种后成活率也大大提高。

  给树浇水时,尽管作业区离家只有20米,但王课德总是在地里打地铺,冷了就烤火取暖,一门心思只想把树种活,“树痴”之名由此传开。

  王课德种了一辈子树,三个孩子也都从事过植树造林的职业。他说:“现在走在街上,看到每棵树,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很欣慰。”

  如今,石河子城市绿地面积达2580公顷,其中,公园绿地341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2%。市区100多种花木植物、230余万株大树,撑起了城市绿色的骨架,造就了“戈壁明珠”的美名。

  石河子市先后获得联合国“改善人类居住环境良好范例城市”迪拜奖、首届“中国人居环境奖”“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称号。

  不只是市区如此。从石河子市一路向北,汽车在中国第二大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中行驶近两个小时,就到了有“沙海半岛”之称的八师150团。

  这里三面环沙,在外国专家断言此地不适宜人类生存的情况下,1958年,500名青年组成5个垦荒队来到这里。他们挖洞作屋、打井取水,开始了半个多世纪的植树造林活动。

  “原生林不用浇水,养护成本基本为零,我们的工作就是加密原生林,改变局地小气候,以此为点,慢慢向外扩。我们根据土壤条件,制定了不同的种植方案:土壤条件好的地方,加密原有植被;一般的地方,采用人工育苗移栽;土壤条件恶劣的地方,种植耐旱成活率高的梭梭。”与沙漠斗争了半辈子的老军垦吕永海说。

  人进沙退。通过不断进行人工种植、加密梭梭林和白杨树,到20世纪70年代,绿化带像一把“绿箭”插入沙漠腹地,逼退沙漠70公里。

  近十年来,150团在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北缘,每年新增植被面积3000亩,在沙漠里构建起“以林为主、林灌结合”的四级生态防护绿色屏障。

  “这里由原来的沙尘策源地,变成防风固沙示范区,极大改善了石河子空气质量。”150团副政委杨秋燕说。

  改革发展:向西开放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创天山伟业,造天下绿洲”——新疆天业集团总部门外的标语昭示了这家企业的宏伟目标。

  2018年,新疆天业集团中欧班列集结站发运中欧班列106列,再创历史新高,面向中亚市场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显现。

  天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宋晓玲说,企业坚持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变革传统聚氯乙烯生产工艺,已建成国内第一条100%电石渣为原料的水泥生产线,实现电石法聚氯乙烯规模化、清洁化发展,推动国家及时调整了产业政策,使电石法聚氯乙烯成为我国聚氯乙烯生产的主流工艺。

  目前,这家位于石河子市的企业,化工产品销往108个国家和地区,烧碱和聚氯乙烯出口量占全国三成;节水产品在国内推广到29个省、区、市,推广土地面积近7000万亩,还出口至中亚、非洲17个国家。

  历史经验证明,唯有改革,才能汇聚强大发展动能。

  2018年是新疆兵团全面推动团场综合配套改革之年。八师石河子市党委按照兵团党委统一部署,强化党的核心领导地位,健全和转变“政”的职能,彰显“军”的属性,确立“企”的市场主体地位,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不断释放发展内生动力。

  今年4月8日,八师石河子市141团4连职工肖兴虎,以农机服务权作为出资,与石河子市北野农业专业合作社签订入社协议,成为该合作社一名正式股东。

  作为合作社最大出资人,新疆绿洲驼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扬帆说,因缺资金、缺技术、缺市场,势单力薄的小农户跟不上现代农业建设的步伐。以股份合作的紧密型联结方式进行合作经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将为农户生产经营提供有力保障。

  根据新疆兵团党委对八师石河子市发展定位,八师石河子市提出,以石河子市为中心规划建设北疆兵团城镇带,加速推进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着力打造“科技教育中心、医疗服务中心、军垦文化中心、交通枢纽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现代金融中心”六大中心,在新的历史阶段让“共和国军垦第一城”焕发新光彩。

  同样走过70载岁月的石河子大学,为新疆和兵团建设源源不断输送人才。这里每年招生的研究生61%来自内地高校,42%的研究生毕业后选择留在新疆和兵团工作,研究生就业率居于新疆高校前列。

  石河子大学党委书记夏文斌说:“只要坚持扎根中国大地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我们的事业就一定会根深叶茂;只要坚持高擎改革创新的火炬,勇于破除一切阻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就能走出一条具有兵团特色的光明大道;只要坚持为兵团发展培养更多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就能发挥大学优势,提高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