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先谦:一代宗师承国学 赞美非议写人生
编者按:
陈树湘、徐特立、许光达、李维汉、田汉、杨开慧、柳直荀、朱镕基……这些耳熟能详的辉煌名字,在长沙县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星沙时报隆重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专栏,追思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王先谦(1842-1917),清末学者,今长沙县黄兴镇凉塘人。字益吾,因宅名葵园,学人称为葵园先生。曾有史学家、经学家、训诂学家、实业家等称号。是著名的湘绅领袖、学界泰斗。曾任国子监祭酒、江苏学政,湖南岳麓书院、城南书院山长。
1864年中举人,翌年中进士。历任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编修,侍讲。1880年任国子监祭酒,并在国史馆、实录馆兼职。1885年出任江苏学政,任内设书局刻书、疏请筹办三省边防、罢三海工程、弹劾贪腐太监李莲英,为朝廷、为庶民做了一些有益的事。
1890年,王先谦因专折奏劾李莲英未遂,借病开缺返回湖南,主讲湖南思贤讲舍。1891年任城南书院山长。1894年任唐宋以来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岳麓书院的第53届山长,也是最后一届山长。任内,他对千年书院的传统进行改革,力图使其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他反对空谈,提倡实学,引导学生从科考功名的泥潭和羁绊中跳出来,走向社会,并把宣扬维新变法的《时务报》作为必修教材,把西方的科学技术引进中国的学院讲堂,倡导向西方学习,重视科学技术,为中国近代教育改革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他还致力于中国文化古籍的校勘、注释和学术研究,编著颇丰,不乏力作名著。其中,《释名》、《汉书补注》、《地理志》、《日本源流考》、《十朝东华录》、《荀子集解》、《庄子集解》、《虚受堂文集》、《诗集札记》都是他的倾心杰作。他也曾详细揭露和斥责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口诛笔伐李鸿章、崇厚等人祟洋媚外的卖国行径。
然而,大凡在历史上、在社会上影响较大的知名人物,引起的社会关注也相应较大。或褒奖,或赞扬,多溢美之言;或贬乏,或诽谤,多非议之语。王先谦身处晚清社会激烈动荡之时,自然也不能超脱于外。当年在朝为国子监祭酒时,他不甘京官寂寞,常思外调,为达目的,曾违心贿结李莲英。后悔当初,又专折弹劾李莲英,致使李逢人便说:“昏暮间向人乞怜,明日又来攻我之短,欲掩其丑,未免欲盖弥彰。”
辞官回到湖南后,王先谦以前翰林和城南学院、岳麓书院山长的地位和声望,一度成为湘绅领袖,与一代学术宗师王凯运被并称为“湖南二王”。他与余肇升倡办小型发电厂,长沙始有电灯。与龙湛霖主张废除与美商修筑粤汉铁路条约,收回路权自办铁路,自任粤汉铁路公司总经理,却一事无成,巨款空耗,湘人杨守仁在上海《神州日报》多有揭露。
王先谦以“忠君”自居, 1900年义和团运动兴起,他诬之为“自来末有之惨变”。他还曾向当局告发汪铬容等湖南自立会领导人,致株连被杀的维新志士达百余人。他竭力反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903年黄兴等人策划长沙起义,他向巡抚陆元鼎告密,致使起义失败。然民主革命势如暴风骤雨,反封建反满清王朝的斗争风起云涌,他自知不能服众,遂退出岳麓书院,以清朝遗老、老翰林的身份1917年在长沙寿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