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汉:戏魂英名垂千古 现代文苑一丰碑

编者按:

  陈树湘、徐特立、许光达、李维汉、田汉、杨开慧、柳直荀、朱镕基……这些耳熟能详的辉煌名字,在长沙县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星沙时报隆重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专栏,追思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田汉,中国革命戏剧的奠基人、戏曲改革的先驱者,也是现代歌词的艺术大师。他一生创作了上百部剧作,其中有话剧63部、戏曲27部、歌剧2部、电影12部,还留下了百余首脍炙人口的歌词。被称为“中国的戏剧魂”、“现代关汉卿”,成为矗立在现代文苑上的一座丰碑。


  田汉原名田寿昌,1898年3月12日出生在今长沙县果园镇田家塅一户普通农民家庭。曾用过的笔名有高明、陈瑜、漱泉、汉仙等。9岁那年,田汉的父亲不幸病逝,他和两个弟弟仅靠母亲纺纱织布,艰难度日。

  田汉自幼聪慧,过目成诵,8岁就会吟诗作对。凡教过他的先生,都十分垂青这位英俊的少年。1912年,田汉考进长沙师范,在这里,他对戏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得到了校长徐特立热情的支持和鼓励。徐校长常带他去看“文明戏”演出,鼓励他自己创作和排演话剧,还把自己的购书折借给他,让他去选购喜爱的书籍。田汉后来走上革命戏剧创作的道路,与校长徐特立的鼓励是分不开的。

  1916年夏,田汉从长沙师范毕业。其时,正逢他的舅父易象任湖南留日学生经理处监督,这就为他留学日本提供了条件。8月,田汉随舅父到日本,考入东京高等师范就读,而他最感兴趣的还是戏剧。他的舅父易象,字梅臣,早年加入同盟会,随孙中山参加辛亥革命,是南社的爱国诗人,1920年底被封建军阀赵恒惕所害,年仅40岁。易象之死,使田汉对封建军阀十分仇恨,青少年时代的国难家仇,激励他在后来的创作中,不断地向封建制度冲击和挑战。

  在日留学期间,经舅父介绍,田汉与李大钊建立了通信联系,并在他的影响下,对十月革命有了很大的向往。他还参加了李大钊发起成立的少年中国学会,并成为《少年中国》月刊的编辑组成员。1920年,他出版了与郭沫若、宗白华的通信集《三叶集》。1921年,他与郭沫若、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在中国文坛显露峥嵘,成为五四运动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后起之秀。他的剧作《灵光》、《梵峨嶙与蔷薇》、《咖啡店之一夜》等,就是在这一时期面世的。

  1922年秋,田汉携妻子易漱瑜回国,在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就职。其间,他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哈孟雷特》(今译《哈姆莱特》)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也是莎翁介绍到中国来的第一个译本。1924年1月,他与妻子创办了《南国》半月刊,他的剧本《乡愁》、《获虎之夜》也藉此问世。由于积劳成疾,他的妻子一病不起,《南国》发行4期后亦被迫停刊。一年后妻子不幸去世。

  1925年夏,田汉将亡妻安葬于湖南老家后,带着惨痛的心情回到上海。不久,他创立南国电影剧社,拍摄了他创作的第一部电影《到民间去》,并创办文艺副刊《南国特刊》,发表了剧本《黄花岗》(第一幕)。其后,南国电影剧社改组为南国社,范围扩大到文学、绘画、音乐、戏剧、电影五大部分,将一大批青年艺术家聚集到追求真理的道路上。

  1928年春,田汉创立南国艺术学院,开始了自主的艺术教育活动,在严重的白色恐怖下,培养了许多革命艺术人才。聂耳、冼星海、陈伯尘、张曙、郑君里、廖沫沙、吴作人等都在这里学习过。这一时期,他还精心组织了一次“艺术鱼龙会”,即别开生面的小型戏剧展演,演出了他自己和其他艺术家的优秀剧作。徐悲鸿、欧阳予倩、周信芳、金焰、洪深、陈伯尘、郑君里等都参加了这次活动。1928年至1929年,是南国社最艰难、也是最具风采的阶段。田汉率领南国社在上海、南京、广州、无锡等地多次举行话剧公演和其他艺术活动,创作了大量的剧作,影响及于全国。《火之跳舞》、《南归》、《名优之死》等独具现代特色的名著,都产生于这一时期。

  在创作的道路上,田汉始终没有放弃对真理的追求。随着革命文学的倡导和“左翼戏剧运动”的兴起,田汉自觉摆脱唯美主义、伤感主义的影响,加入到左翼戏剧的阵营。1930年春,田汉在《南国》发表了《我们的自己的批判》,宣告自己“转向”,坚决地朝着人民大众的革命戏剧方向前进。6月,他根据法国作家梅里美小说改编的《卡门》在上海公演,被国民党以“鼓吹阶级斗争”、“宣传赤化”的罪名禁演,南国社亦被查抄。田汉即率领南国社全体成员,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他的活动从此转入地下。

  1932年,田汉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左翼戏剧联盟党团书记。1930年至1937年,是田汉一生创作最旺盛、最多产的时期。当时他真可谓是三日一曲,五日一剧,纵情而来,信笔成剧,作品达到140多部。话剧《乱钟》、《梅雨》、《1932年的月光曲》、《回春之曲》,电影《三个摩登女性》、《民族生存》、《风云儿女》,歌剧《扬子江暴风雨》等,都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他还与聂耳、冼星海、贺绿汀等,创作了大量歌曲,其中如《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梅娘曲》等,现在仍在广泛传唱。

  1935年2月,田汉在上海被捕,被押往南京。在狱中大义凛然,不屈抗争,留有诗词以明志。后经徐悲鸿等保释出狱就医,被软禁南京。

  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后,恢复了自由的田汉立即参加了《卢沟桥》剧本的创作,在南京公演获得很大成功。八一三淞沪抗战爆发,他又奔赴上海,参加上海文艺界抗敌协会的工作,与郭沫若、夏衍等赴前线慰问抗日将士。

  10月,田汉回到家乡长沙,创办《抗战日报》并任主编,副主编是廖沫沙。这是当时湖南人民最喜闻乐见的一份抗日报刊,也是中共湖南省委直接掌握的两份抗日救亡报刊之一。1938年4月,田汉赴武汉,在周恩来的领导下,在军委会三厅六处任处长,负责抗日救亡宣传的组织工作,10月战事紧张后,又回到长沙。根据党的指示,他在武汉和长沙组织了一批抗日演剧队和戏曲宣传队,热情支持他们进行抗日救亡宣传,与当时戏剧界的许多老艺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他的弟弟田洪、弟媳陈琦霞,当时都活跃在抗日救亡宣传队伍中。期间,他还创作和改编了《梁红玉》、《新雁门关》、《新儿女英雄传》、《江汉渔歌》等含有反侵略内容的剧作。

  1941年后,田汉在桂林居住了几年。这一时期,他扶持以桂林演剧队成员为骨干的新中国剧社,主编《戏剧春秋》月刊,对京剧、汉剧、湘剧进行改革,还创作和改编了《风雨归舟》、《岳飞》、《新会缘桥》、《武松》等剧作。1944年2月,他与欧阳予倩等在桂林举办了有8省区30多个演剧团队参加的“西南话剧展览会”,演出话剧、国外名剧和地方剧130多个,是国统区抗战进步戏剧一次规模空前的大检阅。

  抗日战争胜利后,田汉回到上海,以戏剧为武器,揭露黑暗,歌颂光明,先后创作了话剧《丽人行》、《忆江南》、《梨园英烈》等作品,《丽人行》后来还被改编成电影。

  1948年6月,田汉经天津来到河北平山西柏坡党中央所在地,参加第一届政协会的筹备工作。从国统区来到解放区这片新的天地里,他内心充满了喜悦。在北京召开的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上,他和聂耳创作的《义勇军进行曲》被定为新中国的代国歌。1949年10月1日,雄壮、激烈的国歌响彻在宏伟的天安门广场,响彻在伟大祖国的大河山川。

  新中国成立后,田汉先后任文化部戏曲改革局、艺术事业管理局局长,中国戏剧协会主席、党组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等职,还是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身居领导岗位,他仍保持平易近人的作风,没有一点官架子,特别善于团结、关心老艺人,使他们接近党、为党工作,堪称文艺界团结的模范。

  1957年,田汉出于对演员的亲切关怀,为他们的青春请命,意外地受到批判。但道路崎岖,并没有使他沉沦和止步不前。他一面做行政工作,一面坚持创作,写出了《关汉卿》、《文成公主》、《十三陵畅想曲》等话剧新作,整理改编了《白蛇传》、《西厢记》、《情探》等上乘的戏曲作品,还创作了新编历史剧《谢瑶环》。特别是1958年问世的《关汉卿》,不仅是他的代表作,也是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康生以田汉改编的京剧《谢瑶环》中有“为民请命”、“载舟覆舟”等语句为由,给该剧加上“反党反社会主义毒草”的罪名,在全国报刊上点名批判,田汉亦被诬为“叛徒”,于1966年12月被投入监狱,受尽非人折磨,1968年12月在狱中含冤去世,子女亲戚亦受到株连。

  粉碎“四人帮”后,田汉的冤案得到平反昭雪。1979年4月26日,在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田汉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党和国家领导人及文艺界10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历经了风霜雨雪,田汉毕生为之奋斗的中国戏剧事业,又迎来了阳光灿烂的春天。


【作者:】 【编辑:党淑婷】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