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宗石:倾身教育堪典范 德业双馨誉三湘
编者按:
陈树湘、徐特立、许光达、李维汉、田汉、杨开慧、柳直荀、朱镕基……这些耳熟能详的辉煌名字,在长沙县这片热土上熠熠生辉。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全党上下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星沙时报隆重推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红色故事》专栏,追思革命先辈、传承红色基因,深刻阐释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皮宗石,字皓白,别号海环,1887年8月生,今长沙县福临镇人。他儿时就读私塾,记忆力超常,过目成诵,《三字经》、《百家姓》、《琼林幼学》,及至四书五经等传统书目,都烂熟于心。由于博览群书,知识积淀深厚,1902年入长沙城南书院。次年又考取湖南官费留学日本,入东京帝国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辛亥革命后回国。1912年与周鲠生、杨端六、任凯南创办《汉口民国日报》。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报纸遭查封,即在黄兴的资助下,赴英国伦敦大学攻读经济学。
1920年,皮宗石学成回国,应民国政府教育部长蔡元培之邀,任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兼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1927年到南京,任国民政府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山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1928年任司法部秘书长。同年9月任国立武汉大学社会科学院教授、院长;1930年兼法学院经济系主任;1934年任法学院法律系主任。他从事高等教育21年,崇尚蔡元培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在武汉大学期间,他爱护学生,尊重教师,支持社团活动,积极宣传抗日,协助王世杰、王星拱两任校长,把武汉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高等学府。当时武汉大学能够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齐名,他功不可没。
1936年,皮宗石辞去武汉大学教务长职务,应湖南省政府力邀,出任湖南大学校长。当时全国国立大学不足10所,湖南大学属省立大学。相比较,国立大学经费由国家统筹拨付,资力雄厚,而省立大学相应薄弱。皮宗石利用与蔡元培、王世杰的关系,沟通上层渠道,与省教育厅朱经农一起,说服何健,多方配合,终在这年7月由国民政府正式行文,将湖南大学改为国立大学,并任命其为国立湖南大学第一任校长。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北平、天津、上海相继沦陷,长沙一时成为大后方的重要城市。北大、清华、南开相继南迁长沙,一并成立长沙临时大学。但好景不长,日冠长驱直入,飞机开始轰炸长沙,临时大学又再西迁昆明。国立湖南大学通过皮宗石考察,西迁芷江,校址设在芷江弘毅中学。后由于芷江被辟为盟军军用机场,遭日机不断袭扰轰炸,湖南大学又被迫再次迁移。战争年代,一所大学东挪西移谈何容易!皮宗石为此呕心呖血,历尽艰辛,最后选址辰溪。辰溪处于雪峰山脉腹地,山高林密,是日寇飞机无法逾越的天然屏障。利用当地木材多的优势,他建造小木房解决师生住宿,使湖大学子得以继续学业,为抗日和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这在战争年代可以说是一个奇迹。
皮宗石为人师表,堪称典范;品格高尚,亦属楷模。他的妻子杨淑君比他大4岁,是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定下的包办婚姻。杨淑君一双小脚,且目不识丁,与他这位全国知名的大学者、大教育家、大校长相比,在文化品位上、个人情趣上都差距甚远。但他恪守文明礼教之道,始终不离不弃,相濡以沫,相敬如宾,连社交活动和外事接待,均携夫人参加。在当时达官贵人三妻四妾的时代,其高风亮节,确实令人叹服。
新中国成立后,皮宗石被聘任为中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委员,1954年病逝于长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