㮾梨街道:古镇雅韵,新城崛起

  ◎盛磊

  报告

  不论客从何处来,下飞机,出高铁,都能在一刻钟内,相约长沙之东的“水乡古镇”㮾梨。沿路行进,两侧居民小楼白墙黛瓦、飞檐斗拱;脚下小河淌水,肆意悠然。一卷现代版清明上河图,书写的是㮾梨的繁华与兴盛。

  全国“千强镇”、全国“中华诗词之乡”“全国十大幸福乡镇”、省安全生产示范乡镇(街道)……新时期以来,㮾梨街道按照长沙县委“强园富县、优二兴三、转型升级、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围绕“率先现代化、追赶前三强”的奋斗目标,学在深处、谋在新处、干在实处,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以“服务经开区,建设新㮾梨”为总体目标,集中精力稳增长、持之以恒优环境、坚持不懈惠民生,有序推进了各项事业的稳步发展。

  见证

  膏腴之地 每一寸土地蕴藏发展机遇

  㮾梨,地处长沙市东郊浏阳河畔,区域总面积34.8平方公里。历史上的㮾梨,曾凭借浏阳河、湘江交通之便利作为湖南漕运、盐运的中心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埠,商旅往来,达官云集,数度繁华,历经辉煌。

  㮾梨曾作为1959年以前长沙县委、县政府所在地,也是长沙市最早的建制镇,诸如长沙县一机械厂、长沙县制线厂、长沙县印刷厂、长沙县汽配厂等县属企业云集㮾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托县属企业,㮾梨逐步形成乡镇集体企业,以小型农具、农械制造为主。随着改革开放大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㮾梨形成了以汽车配件为特色的乡镇企业群,誉为全国闻名遐迩的“汽配之乡”。

  今年72岁的㮾梨人曹国兴是长沙㮾梨汽车车身制造有限公司(原㮾梨汽车车身厂)董事长。1988年,㮾梨镇(现㮾梨街道)为扩大乡镇企业发展,新办一个生产汽车车身的工厂,能力出众的曹国兴调任到该厂任厂长。1990年12月公司正式投产,年生产载货汽车驾驶室4万台,产品直接与东风、陕汽配套。

  在曹国兴看来,㮾梨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发展机遇。他所经营的㮾梨汽车车身厂,从无到有,从一个负债380多万元、只有一栋小车间的小乡镇企业发展成为一个产值过亿规模企业。该公司是长沙县经济界的一颗常青树,建厂29年来,公司共实现产值14.73亿元,上缴税收2.26亿元,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当时,由于㮾梨乡镇企业的发展势头红火,极大地激发了㮾梨人民创业的潜能和热情,工商个体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汽车配件门店遍布全国。历经十余年,1995年全镇企业迈上新台阶,总产值6.09亿元,创利税6966万元,企业利润总额居长沙县第一位,曾被授予湖南省“乡镇之星”称号。

  2001年㮾梨在全县率先建设工业园区,紧密围绕“全面加速,奋力跨越”的目标要求,为㮾梨工业经济飞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经过多年发展,㮾梨街道已逐步形成了汽车配件、工程机械、食品加工、新型材料、仓储物流配送等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如今,㮾梨工业园正以腾笼换鸟、二次招商助推园区转型升级,同时,力促花园新城2平方公里的片区开发,加快重点项目落地,全面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打造楼宇经济、总部经济,为㮾梨发展注入新活力。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㮾梨街道根据县委“产业项目建设年”“营商环境优化年”的工作要求部署,启动曙东、长银等社会投资类项目12个,其中市重大项目6个,总投资15.21亿元,储备项目11个,总投资17.79亿元。

  激情之地 每一项事业激发干事热潮

  从空中俯瞰㮾梨,“四纵四横”的市区道路融会贯通;龙华路、梨江大道、东升路等20多条主要干道全面升级;城乡公交线路广泛覆盖;中低速磁浮专线经停㮾梨;地铁6号线进驻,㮾梨交通格局迎来黄花机场、磁浮快线和高铁长沙南站构成的“空铁联合体”三维时代。

  然而,多年以前,交通不畅曾是制约㮾梨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今年73岁的三合村(现檀木桥社区)原村支书王明亮告诉记者,当时三合村不通公路,为发展产业,村里决定修桥。

  “为了修桥,村里集资6000元,还组织专业队拆除一个公共仓库和7户居民房屋,作为建筑材料。”王明亮说,桥修好后,效果立竿见影,1979年村里办了一家砖厂,后来陆陆续续又引进一些企业,村民忙时务农、闲时务工,不仅能吃饱饭,还有余钱,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升,“没路就冇路,路通则业兴,如今㮾梨四通八达,产业兴旺,人民生活富足,日子蒸蒸日上。”

  与王明亮有同样感受的还有大园社区79岁老党员雷达,雷达出生在望城区铜官镇,26岁退伍转业后被分配到位于㮾梨的长沙县包装厂,在㮾梨工作生活数十年,他早已把这里当成第二故乡。

  㮾梨有全国“中华诗词之乡”的美誉,而爱好诗词的雷达常用文字记录㮾梨的变迁。“宜居净美添福寿,创业艰难讲信公。区院温馨花木靓,轿车网络四方通。”字里行间,体现了㮾梨的鼎兴和转延。

  身处㮾梨,每一项事业都能激发干事热潮。

  这里,项目之花竞相开放。㮾梨街道用最短的时间顺利完成劳动东路、蓝思科技、上汽大众等重大项目的征地拆迁;用惊人的气魄启动水乡古镇PPP项目建设,老镇区立面改造、浏阳河防洪墙等工程全面完工;用坚韧的毅力攻克30多个遗留项目1800余亩用地手续办理,完成76个拆迁项目7200余亩用地,推进项目200余个,展现了速度与激情。

  这里,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城市“脏乱差”专项整治行动、环保督查、“河长制”工作全面深化。磁浮两厢综合整治效果明显,沪昆高铁沿线生态绿带绿意盎然,磁浮两厢长沙中央公园绿色走廊风貌怡人。

  这里,社会治理创新引领。全面推行安全生产企业服务托管,引入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双控平台建设,打造镇街安全生产堡垒示范点;在全县率先实施网格化管理,运用大数据、大平台打造社会治理新模式;全面建成综治监控系统“天网工程”,着力解决涉拆等信访问题,确保全域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

  幸福之地 每一位居民共享改革红利

  丹桂花开送清香,舒目田园尽丰歌。眼下时节,㮾梨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之情。

  近日,记者来到金圫村白竹组贫困户邓爱林家时,他下班后正赶回家。刚到家,他就直奔鸡圈,查看鸡苗,“感谢党委政府关心,家里养了50只蛋鸡,平时还在附近做点临工,总算有了生活来源。”

  邓爱林家里有5口人,夫妻俩均系精神残疾,全靠药物抑制,二女儿、三女儿智力障碍,大女儿读小学。此前,全家没有收入来源,生活十分困难,驻村工作队、帮扶干部在走访了解其家庭困难后,因户施策进行帮扶,不仅为其申请了低保补助,还帮助其三个女儿分别申请了助学和残疾补助,缓解了经济压力。

  去年,邓爱林申请产业扶贫,村委会为他送去30只鸡、3袋饲料,搭建鸡舍和鸡院,今年又增补20只鸡,还帮着销售鸡蛋,让他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党和政府的关心下,邓爱林的精神疾病稳定,重拾生活信心。

  㮾梨街道在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民生立街的理念,民生项目优先安排、民生问题优先解决,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推动“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模式,打造街道便民服务中心;全力推进梨江港小径项目、陶公庙社区微型区域综合利用建设工程、秋江路路灯建设工程、大园社区户外居民活动场地建设及基础设施完善工程等民生项目,切实改善居民生活环境;不断提升妇幼健康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全覆盖;深入推进精准扶贫,全面落实各项帮扶政策,目前建档立卡贫困户87户281人,已脱贫86户278人。

  作为城市近郊,㮾梨街道统筹城乡发展,城乡居民享受到同等公共服务。自来水厂、污水厂、天然气等在全县率先建成;龙华小学、㮾梨中心幼儿园、龙华幼儿园等陆续建成投用;㮾梨卫生院整体搬迁新建;太阳能路灯延伸到村组每一个角落;陶公庙社区、土岭社区便民服务中心、农贸市场、文化广场、停车场、公共厕所等相继投入使用,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幸福在家门口升级。

  在服务群众、服务发展中,㮾梨街道党员干部忠实履职,深化推进队伍建设,牢固树立“党建+”理念,创新打造党建品牌,基层党建工作水平整体跃升。

  回首往昔,10万㮾梨人民用勤劳智慧缔造美好;展望未来,全体㮾梨人还将砥砺奋进,于传承中坚守信念,在开拓中追逐梦想。

  数读

  1-8月份实现工业总产值35亿元,其中规模工业总产值25.6亿元

  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72亿元

  1-8月份完成对外贸易进出口额5070万美元

  1-8月份社会零售完成7225.64万元

  1-8月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368元


【作者:盛磊】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