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周刊|痛风“逼近”年轻人 22岁小伙脚上长“石头”3年

  ◎星沙时报记者 李丹 通讯员 粟青梅

  得了痛风,不能喝啤酒,不能吃海鲜……有一种“痛”,痛到无法呼吸,这就是痛风引起的疼痛。据统计,随着人们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痛风的发病率也在逐年升高,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痛风已成为仅次于糖尿病的第二大代谢类疾病。

  医院本部骨伤科二病区副主任医师禹晓东介绍,痛风发病日益年轻化。近年来,不少病人都是因为痛风导致关节、骨头疼痛来医院就诊。痛风的发生除了与基因和遗传易感因素相关外,还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蛋白、高嘌呤食物及碳酸饮料等摄入过多以及缺乏运动和肥胖有关。一些患者对痛风缺乏常识,不够重视,未及时治疗,最终导致病情加重。为此,禹晓东提醒,市民应了解痛风的危害和防范措施,控制体重,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

  饮料当水喝 脚趾痛风石有核桃大

  病例:

  小张4年前在吃夜宵后出现足部疼痛,行走困难,送医后被诊断患有“痛风”,由于没有重视,病情时常反复,吃药后有所缓解。3年前,其左脚大拇趾内侧长了一个花生米大小的“石头”,医生诊断为“痛风石”。随着病情进展,“石头”越来越大,即使穿宽松的布鞋,由于反复摩擦,表皮也经常红肿,破溃,以致疼痛,行走困难,没办法,小张最近两三年都是穿拖鞋,且一直服用药物治疗。虽然他也曾想过“一切了之”,但接诊医生考虑创面大,破坏了骨头,担心伤口难以愈合,不建议做手术。直到今年7月,他觉得腰部及膝关节疼痛不适,经人介绍前往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骨伤科就诊,经检查,尿酸竟高达628umol/L,临床上男尿酸正常值为149~416umol/L,考虑痛风复发,给予对症支持治疗病情好转。11月,他再次来就医,找到擅长手术修复技术的手显微外科专家禹晓东做手术,随后,禹晓东为其实施了痛风石切除,关节囊紧缩修复术,目前待伤口痊愈后,小张将恢复正常行走。

  解读:

  什么是痛风?禹晓东介绍,简单来说就是体内嘌呤代谢紊乱导致血尿酸升高,尿酸盐结晶沉积在关节而导致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生。“小张身高1.7米左右,体重却高达190斤,而且平日特别爱把碳酸饮料当水喝。” 禹晓东强调,痛风跟饮食关系密切。比如,经常吃海鲜、大鱼大肉、过量饮酒均可引起尿酸升高造成痛风。此外,高糖、碳酸饮料等也可引起血尿酸升高。

  痛风石的手术适应症主要有:涉及痛风石导致肢体畸形并引起功能障碍而影响日常生活;压迫皮肤,已经形成或即将出现皮肤破溃;窦道形成,粉笔样物质渗出或伴有不同程度的感染;关节活动障碍,神经受压出现卡压症状等。切除痛风石并不难,难点在于关节畸形的矫正及创面的修复及愈合。禹晓东提醒,手术后,患者要及时调整生活方式,注意饮食、多喝水,坚持服用降尿酸药物,防止复发和严重痛风石形成,痛风的治疗是个长程管理的过程。

  不疼就忽视 痛风患者增多

  病例:

  近日,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风湿免疫科接诊了一位患者,自称患有痛风,凌晨突然脚疼痛难忍,无法穿鞋,请求医生开止痛和降尿酸的药物。医院风湿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温艳芳询问得知,该患者患痛风已有几年,曾两次急性发作,接受过医生的治疗和指导。但因为生活习惯和依从性太差,管不住嘴迈不开腿,时不时还是会发作。

  解答:

  “有的患者在痛风急性期发作时,按医嘱服了几天药,发现止痛了又自行停药。”温艳芳说,规范化的痛风治疗是既要控制痛风急性症状,又要应尽可能将血尿酸水平长期控制在360 umol/L以下,如有痛风石则最好将血尿酸控制在300 umol/L以下。

  据了解,急性痛风发作部位出现红、肿、热、剧烈疼痛,一般多在子夜发作,可使人从睡眠中惊醒。痛风初期,发作多见于下肢。温艳芳介绍,门诊每天都会接诊十余位痛风患者,有的是肾脏出现问题,造成代谢失调,有的是不良饮食习惯引起。痛风的危害除了导致关节损伤、肾脏损害,还可能并发肥胖症、高血压、高脂血症、Ⅱ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导致冠心病、心衰、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

  温艳芳介绍,痛风治疗中常用的降尿酸药物包括抑制尿酸合成和促进尿酸排泄两类药。但当患者源头不控制,一直吃高嘌呤饮食,药物治疗效果自然也不会好。因此,在治疗期间,患者要遵照医嘱服药,同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坚持适量运动,避免过多尿酸沉积体内。

  温艳芳提醒,痛风患者要多饮水,少喝膏汤,避免过量摄入酒精、含糖饮料及减少高嘌呤食品,如动物内脏、海鲜、牛肉、羊肉的摄入,要多吃新鲜蔬菜、水果。同时,注意控制体重,规律饮食和作息,坚持运动,停用可导致尿酸升高的药物等。


  小心!进食不当或导致胃结石

  星沙时报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何晰)柿子、山楂、黑枣……一系列好吃的接连上市,不过这些食物不小心吃多了,会给您的健康带来隐患。近日,84岁的黄爷爷因腹胀、腹痛难忍来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就诊。胃镜检查发现,黄爷爷的胃里有颗3厘米×2厘米巨大胃结石,诊断为“胃石症”。经详细询问,判定该巨大胃结石正是由黄爷爷前几日空腹吃柿子引起。

  据了解,胃结石是进食某种食物后在胃内形成的石性团块状物,而柿子、黑枣这类食物中含有鞣质,吃未成熟的柿子时,舌头有发涩的感觉,就是鞣质在作怪。鞣质在胃酸的作用下,能与蛋白质结合成不易溶于水的鞣酸蛋白,沉淀在胃内就可形成胃结石。

  消化内科主任医师李忆岚介绍,胃石症患者根据其结石类型、结石大小等具体症状,可以采用中药疗法、西药疗法、胃镜治疗、手术治疗等。针对黄爷爷的病情,临床首先考虑使用胃镜治疗,该方法通过镜下活检钳咬割、钳切破坏胃石包膜或外壳,再以捣击、穿刺使胃石破碎,随后让其自然排出体外。但考虑黄爷爷的胃石尺寸较大且质地坚硬,在镜下取石前,采用了一个小妙招——可乐融石,以达到软化结石,方便镜下取石的目的。

  李忆岚交代黄爷爷每日饮可乐500毫升,连饮三日,在此期间需要禁食,三日后复查胃镜。三天后,复查胃镜显示,黄爷爷胃里的结石竟然已消失不见。

  “可乐融石的原理在于可乐中的二氧化碳和磷酸能破坏胃石的部分物质结构,最终达到软化甚至融化胃石的效果。”李忆岚告诉记者,黄爷爷此次实属幸运,达到了超预期的效果。可乐融石并不适用于所有胃结石患者,确诊胃结石后还是应当及时就诊,遵医嘱积极治疗,以免发展成胃溃疡、胃出血甚至胃穿孔等,危害健康。“预防胃结石,日常生活中还应少吃柿子、黑枣等鞣酸含量高的食物,尤其不宜在空腹时过量进食上述食物。”李忆岚强调。


  儿童发热,家长不要慌

  星沙时报讯(记者 李丹 通讯员 孙汗清)“医生,我家小孩发烧了,怎么办?”这是儿科医生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为此,记者咨询了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儿科负责人李军红。

  李军红介绍,孩子发烧首先要测量体温,松解衣物,不可焐热,其次可用温水擦拭四肢、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搏动的地方,或擦浴身体两侧、背部辅助退热。中医药在辅助小儿退热方面功效显著,常用艾叶、金银花等,建议在专业医师指导下选用。

  测量体温时,婴幼儿首选肛表测量,年长儿可选用腋表测量,腋表测量需擦干腋窝,夹紧体温计,5-7分钟后读数。腋温低热为37.5℃-38℃,中度热为38.1-39℃,高热为39.1-40℃,超高热为41℃及以上。

  对于高热或因发热带来明显不适时,应使用药物退热。2月以上的儿童推荐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蚕豆病患儿避免使用,肝功能不好或有其他肝脏疾病的患儿应慎用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退热效果较强,肾功能异常患儿应慎用,胃或十二指肠溃疡、对其他非甾体类抗炎药过敏者禁用。

  李军红提醒,如果不到2月龄的婴儿出现任何程度的发热,6-24个月的小儿出现中度高热,伴有精神萎靡、呼吸急促、发绀等其他伴随症状,均需马上送到医院就诊。其他发烧情况,家长可多注意让患儿休息,多饮温水,观察体温、呼吸、神志、大小便、出汗等情况的改变。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和良好的通风,及时擦干汗液,及时松解衣裤,便于散热。同时要注意饮食宜清淡。

【作者:李丹】 【编辑:刘果林】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