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柳湜:心有锦绣文章好 身倾教育贡献多

  

  柳湜,名克立,号字毅,化名毅夫,1903年生,今长沙县青山铺镇人。他幼年丧父,家境贫寒,无计谋生。母亲只得带他入长沙保节堂,依赖微薄社会救济及刺绣、缝纫收入维持生活,并供他读完小学。

  1916年秋,柳湜考入县立长沙师范。受徐特立、朱剑凡等进步师长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他视野趋阔,心智渐开。1921年毕业后,经曹伯韩、廖锡瑞介绍,到湖南自修大学学习英语。

  1927年马日事变发生后,柳湜目睹革命志士惨遭屠戮,悲愤难忍。他冒着危险,一边收敛死难者的遗骨,一边为营救入狱的朋友奔波。在革命处于低潮之时,他经吴本德、沈绍藩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赴上海,被安排到中共安徽省委秘书处工作。后因叛徒告密,被捕入狱长达6年。在狱中,他组织难友学习,坚持自学《资本论》和日文。后来他在回忆中说:“这段生活对我很不错,因为我早已没有家庭,没有任何顾虑,狱中又过的集体生活,学习也很紧张,从兴趣方面说,我从爱好文学转而爱好社会科学。”表现了一个年轻共产党员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因为无口供,柳湜后通过“反省”出狱。出狱后离皖返沪,恢复了党的关系,任上海《申报》读书指导部主任,开辟《读书指导》专栏,宣传抗日救国。又与李公朴、艾思奇创办《读书生活》半月刊。1936年,离沪去香港参加邹韬奋主办的《生活日报》编辑工作,次年赴汉口创办《全民周刊》。抗日战争时期,他从武汉撤退到重庆,与邹韬奋合办《全民抗战》,同任主编,为团结民众、宣传抗日、共御外辱,做了大量工作。

  自从事报刊编辑工作以来,柳湜发表了大量文章,共达100余万字,如《怎样自学社会科学》《街头讲话》《救亡的基本知识》《困难与文化》《为何生活》《社会相》等。这些文章紧扣抗日主题,贴切广大民众,从细微处入笔,通俗易懂,妙笔生花,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深受群众欢迎和文化界人士赞誉。特别是他的《街头讲话》,通俗而有价值,得到毛泽东的好评。

  在报刊编辑工作中,他通过与广大文化界进步人士的交往,开展抗日统一战线工作。与沈钧儒、李公朴、史良等保持经常联系,并协助他们工作,参与发起成立“救国会”。后因抗议国民党政府当局逮捕“七君子”,遭特务盯梢监视,被迫离渝赴延安。

  到延安后,党组织安排他以救国会成员身份任陕甘宁边区参议员、边区政府委员、教育厅厅长等职务。在极端困难的战争年代,他兢兢业业为党工作,不追名逐利,不讲究个人得失,为陕甘宁边区的大众教育、群众扫盲等工作作出了贡献,得到了社会的公认。

  新中国成立后,柳湜历任北京市教育局长、《人民教育》专刊总编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副部长。是中共八大代表,全国政协第一、第二届委员。他1957年被错划为“右派”,“文化大革命”中又被诬陷为叛徒,1968年惨死于狱中。1979年6月,中共中央为他平反昭雪。有《柳湜文集》存世。

【作者:】 【编辑:王嫔】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百年风华群英谱 百年风华群英谱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