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黄乃:历尽艰辛创盲文 万千盲胞获新生
黄乃,长沙县黄兴镇人,1917年生,辛亥革命元勋黄兴之子。他尚未出生,父亲就为创建中华民国积劳成疾,英年早逝。受父亲民主革命思想的影响,他从小就十分关心国家前途和民族命运。进高中后,黄乃参加了共产党领导的秘密读书会,阅读了大量的马列著作和进步文艺作品,思想觉悟不断提高。然不幸却突然降临到他的头上。在南京读高二时,他在上体育课踢足球不慎被撞伤右眼,导致视网膜脱落,右眼失明。年轻的黄乃没有悲观,没有舍弃,他东渡日本,进入日本大学攻读社会科学。在这里,他加入了中华留日世界语协会等进步组织,积极参加左冀团体组织的救亡活动,不久,被日本警察当局逮捕,身陷囹圄,后经人搭救出狱。
牢狱之灾使黄乃更加坚定了一生跟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信念。1937年,他奔赴延安,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到毛泽东的接见。他曾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和马列主义学院学习,先后任马列主义学院哲学研究所副主任、八路军总政治部敌工部日本问题研究组秘书兼组长、《解放日报》副刊《敌情》主编。他撰写的《南进还是北进》一文,准确判断了日军在华的侵略行动计划,得到了毛泽东主席的好评。在马列主义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毛泽东主席说:“你只有进行了调查,进行了研究,才有发言权。比如说黄乃,他对日本这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日本问题上,他最有发言权。”
黄乃才华横溢,通晓日语、俄语、英语和世界语,有延安“十大才子”之称。但艰苦的工作环境,夜以继日的伏案工作,又使他仅有的一只高度近视的左眼视力急骤下降。1949年进入北京时,左眼视网膜脱落。刚出任新中国政务院总理的周恩来得知他的病情,立即安排他去苏联莫斯科治疗。但因病情严重,终成遗憾,仅32岁的他双目失明了。双目失明是人生莫大的痛苦与挫折,何况又正当而立之年。黄乃作为辛亥革命元勋后裔、国家的有功之臣,完全可以享受组织照顾,安享优厚生活。但他却生命尚存,战斗不息。在莫斯科治病期间,他观摩莫斯科盲校,深入研究思考中国盲人问题,开拓发展盲人的教育事业。通过缜密研究,他历尽艰辛,用一年多时间设计出了一套全国统一的通用盲文方案,创办了盲文刊物——《盲文月刊》,得到了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的支持和肯定。
20世纪80年代末,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乔木的督促下,黄乃进一步研发的更高层次的盲文——汉语双拼中国盲文方案,得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批准,经教育部通过在全国推广。通过学习盲文,大量盲人掌握了文化知识和劳动技能,获取了生存本领和生活的希望。他们衷心感谢黄乃,感谢这位把他们引入到五彩缤纷的“光明”世界的人。
黄乃历任国家教育部盲哑教育处处长、中国盲人福利协会副主任、中国盲人聋哑人协会第一至第三届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是全国政协第二至第七届委员。2004年,黄乃在北京辞世,但他为万千盲胞永远地留下了光明与希望,为祖国的残疾人事业永远地留下了耀眼夺目的篇章,被誉为“中国盲文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