檀木桥:木桥 石桥 水泥桥 人路 车路 致富路

  ◎熊誉凯

  “檀木,木质坚硬,芬芳永恒,故称圣檀。”

  “桥,路的延伸,连接、沟通的重要建筑。”

  100年前,这里叫三合村,人民生活疾苦,交通极其闭塞,过剩的农作物烂在了田里,外界的物资进不来,即使进来了也买不起。

  据传言,彼时一位智者来到这里,看到被糟蹋的农作物心觉甚是可惜,便想着要发展此地经济,开展交易。于是,老百姓共同筹资,购买上好檀木,一座简易木桥就这样搭建起来,故名“檀木桥”。

  农民与外界的沟通和交流从此有了渠道,曾经被浪费的农作物终于可以创造价值,百姓的生活日益殷实。

  可风云突变,日本侵略者入侵,在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里,这条交通要道一度被炮火摧毁……

  1945年,我们赶跑了侵略者,檀木桥的建设也再一次被提上了日程,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民们用四块条形麻石搭在了梨江港两端,从前的木桥这次变成了石桥。

  随着时代的变迁,㮾梨经济发展进入工业时代,这座一米宽的石桥渐渐难以承载人们日益增长的需求,经济发展再度陷入停滞状态。

  ……

  发展终于在1973年迎来了转机,时任原三合村党支部书记的王明亮,为了重振村集体经济,准备重新建桥,并在此修建公路,意图打通三合村的经济发展与交流之路。

  “我打算利用公社拆房的砖头,在桥中间建一个桥拱延伸到梨江港上的两个桥墩,桥墩就用水泥来砌。然后再分别从桥墩两头修公路,一路劈上去,一头往村里修,一头往镇上修。”

  当时,王明亮说起修桥的计划时总是眉飞色舞,因为他心里清楚,这座桥将是村民的致富桥。

  可计划好做,实施起来却异常困难,摆在面前的第一座大山就是修桥的费用。

  那时村里没钱,吃饭都靠借,各个生产队按队伍和人口平摊了费用后却还是不够。为了修桥,王明亮只得磨破了嘴皮子各处借钱,终于凑到了6000元的费用。

  用他的话说,这座桥是借出来的。

  在大家的齐心协力下,1973年底,桥修好了、路也宽了,汽车终于可以开进村了。

  此后,三合村建立了自己的手工砖厂,村里的经济开始迅速发展。在㮾梨政府的指导下,高端及现代化产业不断引进,三合村先后入驻了机砖厂、公社林场等,从此经济迅猛腾飞。

  这便是檀木桥在㮾梨的故事。

  从木桥到石桥,再由石桥到水泥桥,檀木桥的前世今生已走过了百年历程,虽已不再由檀木搭建,但檀木桥的名字却沿用至今。如今,周围已高楼林立,檀木桥早已不是唯一的通路,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就像一个符号,象征着㮾梨的致富之桥。

  顺着时间的相册翻开过往,当时的檀木桥,一头连着村,一头连着镇,架起了人们的幸福与希望。

【作者:熊誉凯】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