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场所篇⑰

重点场所重点单位重点人群

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相关防护指南

第一篇 场所篇

  三十三、水路客运

  1. 做好口罩、洗手液、消毒剂等防疫物资储备,制定应急工作预案,设置应急处置区域,落实单位主体责任,加强人员健康培训。

  2. 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建立工作人员健康监测制度,每日对工作人员健康状况进行登记,如出现可疑症状应及时就医。定期进行核酸检测。

  3. 在客运码头配备体温测量设备,对进出站乘客进行体温检测和核验健康码,具备条件的客运码头可设置应急区 域,高于 37.3℃的乘客应在应急区域进行暂时隔离,再按照其他相关规范要求进行处理。

  4. 客运码头如使用集中空调,开启前检查设备是否正常, 新风口和排风口是否保持一定距离,对冷却塔等进行清洗, 保持新风口清洁;运行过程中以最大新风量运行,加强对冷却水、冷凝水等卫生管理,定期对送风口等设备和部件进行清洗、消毒或更换。

  5. 船舶在天气和温度适合时,建议自然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6. 客运码头增加公用设施和公共区域的清洁消毒频次, 卫生间配备洗手液,有条件时配备速干手消毒剂,安装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7. 船舶每次开航前,对座椅、扶手、栏杆、地板、驾驶室、行李架、穿戴过的救生衣、客舱床位、卫生间等进行消 毒。

  8. 客运码头和船舶保持环境卫生整洁,船舶每航次处理船上垃圾,对公用设施和公共区域做好清洁,定期消毒。

  9. 船舶梯口、生活区等公告处应配备手消毒剂,带有卫生间或洗手池的处所配备消毒洗手液。有条件的船舶内部咨询台或服务台配备速干手消毒剂,优化服务流程,简化餐食供应。

  10. 船舶宜配备手持体温检测仪、视情在适当位置设立发热乘客隔离区,临时隔离出现发热、咳嗽等可疑症状乘客。11.乘客优先采用网上购票,现场购票排队或登船时与他人保持 1 米以上的距离,避免人群聚集。

  12. 注意个人卫生,及时进行手卫生,戴手套,避免用未清洁的手触摸口、眼、鼻,打喷嚏、咳嗽时用纸巾遮住口鼻 或采用肘臂遮挡等。

  13. 工作人员工作期间,全程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口罩,戴一次性手套;乘客戴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防护等级口罩。口罩弄湿或弄脏后,及时更换。

  14. 在客运码头和船舶上通过广播、视频、海报等加强新冠肺炎防控知识宣传。

  15. 合理组织船舶运力,通过售票控制乘客数量。客船尽可能安排乘客隔位、分散就坐。

  16. 当出现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应在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下进行终末消毒。


  三十四、民航

  1. 国际/地区航班实施分级差异化管理,在机组人员个体防护、机上服务和航空器环境卫生管理等方面实施差异化防控。具体内容及航班防控风险分级方法详见最新版《运输航空公司疫情防控技术指南》。

  2. 加强航空器通风。航空器飞行过程中,在保障安全的 前提下,使用最大通风量。

  3. 加强航空器清洁消毒。选择适航的消毒产品,做好航空器清洁消毒。日常清洁区域、预防性消毒频次等依据航班风险等级、航空器运行情况等。

  4. 优化机上服务。按照不同航班风险等级,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开展机上体温检测,优化/简化机上服务,安排旅客正常/分散/隔座就座,设置机上隔离区,明确可疑旅客应急 处置流程。

  5. 加强机场通风。根据航站楼结构、布局和当地气候条件,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空气流通。气温适合的应开 门开窗,采用自然通风。采用全空气空调系统的,可视情全新风运行,并开启排风系统,保持空气清洁。旅客过于密集 时,应根据人群密度,调整通风换气频率。

  6. 根据需要对机场公共环境及物表进行预防性消毒。旅客聚集重点区域建议每天至少进行两次环境消毒。需加强垃圾分类回收和清理,及时清运,做好无害化处理。如发现新 冠肺炎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时,需由专业人员进行终末消毒处理。

  7. 做好候机旅客健康监测。候机楼应配备经过校准的非接触式体温检测设备,对所有进、出港旅客进行体温检测和健康码查验,为旅客提供必要的手部清洁消毒产品。根据当地政府要求执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查验。

  8. 机场为来自疫情严重国家/地区的航班设置专门停靠 区域,尽可能远机位停靠。机场为搭载可疑旅客及疫情严重国家/地区入境航班的旅客设置隔离等待区域,提供餐食等基本生活保障。旅客下机时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以上级别的口罩,旅客离开隔离等待区域后应对该区域进行预防性清洁消毒。行李提取处应设立单独行李转盘,避免与其他航班旅客共同等候行李提取,减少人员交叉。

  9. 为入境航班机组人员设置专门快捷通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核酸检测和查验,尽量避免与同机旅客混行。转运大厅用隔离带将旅客和机组通道分开、分区域等待,或采取 分时段入境等方式,避免旅客与机组接触。

  10. 入境保障区域工作人员应避免与旅客和其他人员同时混用公共设施,尽量固定工作及上下班路线,避免与为国 内旅客提供服务的员工混流。

  11. 入境保障区域的生活垃圾和医用垃圾,消毒后通过专用通道运输转运。如无法设置专用通道转运,应相对固定路线,错峰转运。

  12. 工作人员疫苗接种做到应接尽接,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个人防护。为民航一线员工建立健康台账,工作期间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定期进行核酸检测。对直接从事国际旅客、进口货物和航空器相关服务和保障的一线工作人员(以下简称“一线工作人员”),如机场保洁、搬运、转运、地服等人员,要登记造册,实名制管理,要完善每日健康监测制度, 至少每天上、下午各开展 1 次健康监测,有异常情况随时上报并及时处置。

  13. 做好员工个人防护。机场地面保障人员要根据是否保障国际航班,以及同航空器、货物、旅客直接接触的情况, 按照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差异化个体防护标准,加强个人防护。

  14. 国际国内航班服务保障人员不得混流。对机场直接服务国际入境旅客的相关人员(国际客运保障人员),按照“四指定”(即指定工作人员、服务区域、休息区域、行李 车及摆渡车)要求管理;对直接接触进口货物的工作人员(国际货运保障人员),按照“四固定”(即作业人员、作业场 所、生产设备、休息区固定)要求管理,做到有关货物专区 存放、专车转运、专人处置。涉高风险航线保障的机场在上述要求基础上还要落实“两集中”要求(即相关工作区域集 中、相关作业人员居住集中)。直接参与国际入境旅客服务 和直接接触进口货物相关工作人员离岗后需至少进行 7 天健康监测,无异常后方可从事其他工作。

  15. 民航重点场所、重点环节、重点人员防控按照最新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实施。

【作者:】 【编辑:黄珂岚】
星沙时报,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关键词:
时报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星沙时报数字报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