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24日,安徽凤阳小岗村18位农民,立下生死状,在土地承包责任书上按下了红手印,创造了“小岗精神”。
9个月后,800多公里外的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张家塝生产队,在湖南第一个实行“包干到户”,成为湖南“小岗村”。
40年上下求索,40年改天换地。近日,记者来到长沙县开慧镇葛家山村(原竹山大队),重新探访这段历史,寻找往昔岁月的见证人,记录一个小山村这些年来的沧桑巨变。
吃饱饭
向广东学经验,第一次有余粮
“一个月内,你们已经是第三波了,张家塝名气大咧。”记者来到开慧镇葛家山村村委会,一听说来了解张家塝的事情,村干部立马就明白了来意。
1978年,改革开放之风拂过中华大地。长沙县开慧公社竹山大队有12个生产队,张家塝是最早开始分田到户的生产队。一个小山村的变革,带头在全省刮起新风潮。
“大概是1979年的夏秋之交吧,队里的陈云庆到广东去看当兵的儿子,回来后告诉我们:广东那边分田到户了,我们要不要也这么干?”69岁的罗池德曾任张家塝生产队指导员,回想起当年那一幕,音调明显提高了几度。
这搞得成器不?会不会是资本主义?虽有担忧,但这种想法,如同丢下一块小石头,搅动了一池春水。当晚,大伙都跃跃欲试,激动得睡不着觉。
在罗池德的印象里,当时除了大队集体的土地,社员还有小部分自留地。“有意思的是,自留地种得都比集体的好。”
当晚,张家塝生产队几个主要负责人开了个会,大家一致同意:搞!紧接着开社员大会,借着夜色,队委会向23户社员宣布:从晚稻开始,把田分到农户,“包干到户”!“如果大家继续捆在一起吃‘大锅饭’,非饿死人不可!”
稳妥起见,“包干到户”实行了两步走。“当时队里有90多亩地,第一步先按人口分成了3个组,每个组六七户人家,然后好田、差田平均分配到组上,再由组上分田到户。”罗池德说,交完公粮后,剩下的归个人所有。
那一年,风调雨顺,大家第一次吃上了饱饭,家里粮食也第一次有了结余。
粮满仓
从借粮到丰收,余粮溢出箩筐
竹山大队12个生产队中,协家组生产队搞得最慢,“张家塝生产队在马路边,思想开放。协家队在山里面,思想保守些。”
1981年夏天,协家队的人也坐不住了。“当时看着其他分田到户的生产队,早稻都丰收了,就我们队,因为还在搞集体经济,收成不好。”67岁的李取如是协家队的社员,也是竹山大队的出纳。他清楚地记得,一天他去钟家队刘子贵家借粮的心情。“虽然借到了一担谷子,但心里很不是滋味。人家有饱饭吃,我们还要借粮食。”
“我们也分田吧!早稻比不赢别人,再不搞,晚稻又要废了。”随后,竹山大队最后一个队协家队也实行了分田到户。协家队按人头分青苗,一共63个人,每个人分一亩多的青苗。李取如家有4口人,一共分到4亩多的晚稻青苗。
自家有田了,种田积极性立马就上来了。搞队集体经济的时候,田埂边上的杂草随便踩一下就算完事;分田到户后,大家都要用小锄头挖出来再扔掉。
李取如还算了一笔对比账:集体经济时期,他每个月都会拿着一个箩筐,凭工分换粮,大概20公斤;分田第一年,上交公粮后,李取如家还剩下500多公斤的粮食,“两个大筐都装不下!”
后来,随着粮食日益高产,家里的余粮越堆越高,家家户户都砌起了阔口大肚、一人多高的谷仓。
如今,近40年过去了,李取如还保留着当初的箩筐。“从吃不饱,到粮食有得送,这个箩筐就是见证者。”除了箩筐,李取如还保留着一本印有“1978年2月”字样的工分定额册,和分田到户时分的一杆秤和秤砣。有闲情的时候,他会拿出这些物件,跟孙子孙女们讲过去的故事。
去年,李取如家盖起了两层楼房,占地两百多平方米,欧式装修,十分气派。凭着自己的努力,李取如和村上其他农户一样,生活水平越来越好。“都是国家政策好,我们老百姓才幸福。”李取如感慨道。
有钱收
流转土地收租,坐在家里赚钱
土地是农民的根。40年风云变化,当年的田地又有了新的归宿。罗池德的种田生涯依然在持续。他不仅种自己的田,还流转了别人的地。李取如还有1.5亩一季稻,每年可产600公斤粮食。当年张家塝生产队的妇女主任刘爱泉则把家里的3亩田,流转给了葛家山村委会土地合作社,由金山粮油股份有限公司规模种植。
“我们老了,没有劳动能力了。现在田放在那里,坐在家里就有钱拿。”刘爱泉告诉记者,3亩多田,流转租金800元/亩,每年坐在家就可以拿两三千元。“现在还可以享受国家的直补金,175元/亩/年,3亩多田又可以多拿五六百元。这种好日子,以前哪里想得到喽。”
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日子,如今在葛家山村已成为现实。从2013年开始,村上共有856.76亩田进行了土地流转,由金山粮油、金湘园等集团进行规模种植。每亩按300公斤粮食算,以时价计算,去年共给农民发放了60.79万元流转金。2017年,葛家山村成功入选省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村,目前正在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性改革工作,引导村民走合作化道路,推动农业产业化。
不仅仅是葛家山村,39年弹指一挥间,开慧已经从一个落后的穷沟沟,变成了本地和外来投资者看好的码头,围绕“生态美镇、产业强镇、文化兴镇、旅游立镇”四大发展篇章,开慧镇正全力开启打造长沙县“富北典范”的新征程。
记者手记
触摸历史,不忘初心
李取如带着记者走到新房楼顶,推开一扇杂物间的门,不大的空间里装满了当年的工具。土车、风车、工分定额册、40年前用过的箩筐,这些都是如今的年轻人很少见到的。
这些东西,尽管现在都用不着了,但李取如还是特意腾出一个空间,精心保存着。对他而言,这些老物件,就像老朋友一样,见证了他奋斗的过程。
今年67岁的他,从生产队出纳做到村支书,当了三十多年村干部,在52岁卸任时,还选择了南下到广州打工。凭借累积了十多年的积蓄,已近古稀之年的李取如盖起了豪华的新房。他说:“劳动了一辈子,闲不住。社会进步太快了,要一直奋斗才跟得上。”
40年,一代人从风华正茂,走到老当益壮;40年,一个社会从风云激荡,到梦想腾飞。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让我们去探索,给我们以智慧和启迪。触摸历史,感动初心,这或许就是激励新一代继续前行的力量。
听他们说
“小岗村”“挣工分”“人民公社”“生产队”……这些特定年代的专有词汇,在当下70后、80后、90后的眼中,分别是怎样的存在?近日,星沙时报记者通过街采,征集不同年代的人对这些概念的第一理解和想象,希望用轻松有趣的方式,唤起年轻人对历史的关注。
这些年那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小时候吃不饱,只有红薯吃。后来家里有了自己的地,自己种田自己丰收,谷仓也堆得越来越高。现在就有意思了,农民不种田,反而买米吃。
(陈术球,1970年生,长沙县安沙镇农民)
挣工分,应该就像我们现在的考勤一样,多少天的考勤拿多少钱。现在家里虽然还留了田给我种,但我基本上很少回去,也不会打理,收的时候都是叫收割机来处理。
(李锋,1985年生,长沙经开区企业工人)
小岗村?历史课上好像学过……仅此而已,很难想象以前会有吃不饱的日子。
(王子航,1997年生,湖南师范大学体育专业学生)
1978全国年度大事
3月18日至31日
全国科学大会在北京召开。邓小平作重要讲话,阐明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作用的基本原理,指出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脑力劳动者是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强调在我国造就更宏大的科学技术队伍的必要性,彻底驳斥了“四人帮”打击迫害知识分子、破坏我国科学技术事业的种种谬论。
4月20日
中央作出《关于加快工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简称《工业30条》),发到各工业管理机关、各工业交通企业试行。这是当时指导工业交通战线拨乱反正的重要文件。
5月11日
《光明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指出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任何理论都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7月7日至9日
610万名考生参加高考,录取人数为40.2万。
11月10日至12月15日
中共中央召开工作会议,就中央政治局根据邓小平建议提出的全党工作重点转移问题进行讨论。12月13日,邓小平作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为随即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基本的指导思想。
12月18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果断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78长沙县年度大事
1月20日至24日
召开中共长沙县第五次党员代表大会,选举县委委员和正副书记。
2月18日
长沙县革委向全县转发回龙公社《关于纠正当前农村资本主义倾向和十不准的规定》。
3月
长沙县委在开慧生产队试行包工、包产、包成本的生产责任制。
5月
长沙县委、县革委建立常委、正副主任每月15日轮流接待群众来访的制度。
8月至12月
长沙各级和各部门清退无偿平调、转嫁负担、克扣投资、加重农民负担等款项。
12月18日
长沙县成立土壤普查办公室,全面进行土壤普查。
12月
全县水稻平均亩产过千市斤,达1177市斤。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