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刘韶林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新数字报 星沙新闻网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我们家的“佩奇”

      

      ◎谭映红

      小视频《啥是佩奇》在网上一夜刷屏,火爆了朋友圈。这个小视频本是电影《小猪佩奇过大年》的宣传片,但看过的人,可能感冒的不是电影,而是视频中的一位空巢老人李大爷。

      这位老人得知远在外地的孙子,想要“佩奇”作为新年礼物时,放下电话,就开始寻找“佩奇”的线索,因为他根本不知道什么是“佩奇”。查字典,挨个问村民,闹了不少笑话,但看的人,笑过后,也会有泪。因为这个老人,并不陌生,每家基本都有。

      人民日报把“佩奇”解读为物化的爱,是容易被忽略的亲情。这才是看视频的人笑中带泪的原因所在。

      我想到了我们家的“佩奇”。在我的记忆里,像李大爷一样,最先扮演寻找“佩奇”角色的是我的老外婆。

      老外婆的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困顿的一生,青年丧子,中年丧夫,独自一人抚养大了两个女儿,又帮两个女儿带大了九个孩子。

      在那个吃不饱穿不暖病无所医的年代,老外婆夭折了十个孩子(都养到了近十岁),即便望穿了春夏秋冬(那些夭折的女孩的小名),贱养了猪狗牛羊(男孩的小名),也只养活了最大的和最小的,两个孩子之间相差了二十多岁。

      我的母亲就是这个最小的孩子。我的母亲今年已经六十一岁了,但在老外婆还在世时,我的母亲是被蜜泡着的,所有好吃的好穿的好用的,我的母亲并没比同龄孩子差多少,即便是在那个靠挣工分赚口粮的年代。以至于,我的母亲到现在都有点被宠坏了的感觉,柔柔弱弱,唯唯诺诺。但老外婆骨子里的勤劳朴素和刚毅,在外婆去世之后,也逐渐地流淌到母亲的骨血里。

      之后扮演这个角色的是我的母亲。从小到大,姐姐,我,弟弟,妹妹,想要什么,都尽量满足。背后就是母亲没日没夜的操劳,上山摘野茶,砍楠竹,打野果,农忙时节就走家串户去做小工。早上起得比鸡早,晚上睡得比猫晚,家里的里里外外,也从没被落下。

      可是,我们这些毛孩子,总觉得母亲给我们的不够好,不够多,甚至以生在这个穷苦的家庭为辱,对母亲总是有几分埋怨。我到上大学,放假回家对着母亲都没好脾气,一有不顺心的,就对着母亲吼,我也被母亲给惯坏了。

      现在,为人妻为人母后,我才渐渐看懂母亲,理解母亲,可回家的次数却少了,以前不被我们珍视的来自母亲的宠爱,随着母亲岁数的增大,也越发难拥有了。尤其是身为女儿的,基本是逢年过年才去探望一回,屁股刚坐热,就要被催着返程了。

      母亲每回都是塞给我们那些大包小包的土菜后,就站在门口目送,眼里满是不舍与深情。她跟我说过一回,你们不回来还好,回来了一走,我就要伤心好几天。

      母亲有三个女儿,这样的伤心,母亲不知道要经历多少回。对于远嫁的我,母亲的伤心似乎又更重些。

      可是我无以回报。除了逢年过节回去看看,平时打个电话问问,我没有别的方式去表达。有时甚至连逢年过年去看看都成了奢望。

      我总是不愿去想母亲目送时孤冷寂寥的眼神,却又总是浮现在眼前。如今,我也在扮演寻找“佩奇”的角色,虽然形式可能会有不同,但不变的是,老外婆,母亲身上的那种执着,刚毅,甚至柔软。因为这是天下父母亲的通病。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

    2011年12月25日之前的内容请点击下方按钮前往浏览
    前往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