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党百年 建功有我|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在希望的田野种出新希望
文/蒋云侠
火红七月,热潮涌动。
在长沙县175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片片涌动生机的田野、一个个秀美整洁的村庄、一家家紧锣密鼓赶进度的农业企业,都在释放着崭新的活力,奏响乡村振兴的动听旋律。
今年3月,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吴桂英在长沙县专题调研时,寄语长沙县打造践行“三高四新”战略的样板,以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进一步放大潜力和空间,进一步增强示范带动辐射作用,努力实现在全国领先、在全球抢先。
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单位,今年以来,长沙县农业农村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市委统筹部署安排,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牢牢扛起“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重要目标任务,统筹谋划、勇探新路,奋力谱写新时代现代化强县建设的“三农”工作新篇章。
凝心聚力
巩固拓展脱贫成果 坚决守住返贫底线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华儿女心底最朴素的愿望。2020年,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取得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
回望脱贫攻坚征程,长沙县镌刻下担当奋进的光辉印记:至2020年底,全县1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所有贫困户均达到脱贫标准;今年2月,长沙县对口帮扶领导小组办公室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这份成绩单,绘就了星城大地全面小康最亮眼的底色,夯实了乡村振兴最坚实的基础。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长沙县在5年过渡期内,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开展低收入群体常态帮扶,持续跟踪易返贫致贫人口收支变动、“两不愁三保障”巩固情况,继续精准施策,坚决防止返贫。
“我来自农村,对农村有着质朴的情感,有幸到乡村振兴的新战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我倍感光荣。”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的陈洪毅被派驻到金井镇双江社区任驻村工作队队长。自入驻第一天起,他就忙着与当地种植养殖大户商讨种植养殖业技术,对接产业发展政策。
今年5月7日,长沙县召开新一轮乡村振兴驻村帮扶工作队见面会,正式吹响接续帮扶乡村振兴集结号。目前,40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84名队员已全部进村到岗,围绕如何推动产业发展、建设美丽乡村等开展民情大走访活动,并取得阶段性成效。接下来,长沙县将通过出台政策文件、完善制度办法,从一开始就把严管的螺丝拧紧、把关心厚爱的导向树起来,引导推动工作队规范履职、主动作为。
匠心铺陈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构建现代农业体系
产业发展,既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根本之策,也是促农增收、推进乡村振兴的必然要求。
长沙县不仅在“拔穷根”上下功夫,更在“谋长远”上再发力,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续发力美学经济,突出“一茶一花一民宿”,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加强农业品牌建设,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实现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收”。
夏日傍晚,站在自家房前,看着阳光透过落地窗,轻柔地洒在木质地板上,家住长沙县长龙街道湘峰村的曹炳树感觉还有些不真实。
去年这里还是一栋破旧老屋,现在他一分钱没出,老房摇身一变成了村里最漂亮的房子。最重要的是,他将房子租给村部打造成1号民宿,每年还能拿到3.5万元租金。
这一切得益于慧润·杨祠盈商小镇的打造。自杨祠盈商小镇一期民宿开业以来,民宿月经营收入20多万元,带动周边农庄销售翻了4番,集体经济增收28万元,村民就业40多人。
在曹炳树和来村客人聊天的同时,安沙镇万亩花卉示范园核心片区的鲜切花基地内,一盆盆各式花卉正被搬运上车,发往各地。
近年来,安沙镇通过大力打造培育万亩花卉示范园,不断扩大基地种植规模,目前已超2000亩,把以往单一的赏花经济向鲜花产业延伸,形成了集种植、加工销售、观赏旅游为一体的特色花卉产业,为全镇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产业支撑。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条姹紫嫣红、异彩纷呈的特色化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逐渐在星沙大地铺展延伸。
记者从长沙县农业农村局获悉,聚焦“一茶一花一民宿”特色产业定位,长沙县大力推进“百里茶廊”产业带升级发展,到2023年,将实现茶业综合产值55亿元,建成“长沙绿茶”文化交流展示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智汇产业园;依托安沙万亩花卉示范园,加快发展花卉设施栽培,2021年实现设施面积达10万平米、年产值过3亿元;整县推进“慧润民宿”模式,实施乡村民宿集中连片打造,到2023年建成10个民宿集聚区、15个民宿示范村、200户精品示范户……
同时,依托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平台优势,突出科技兴农、品牌强农、保险护农、规模经营导向,以产业链思维创新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全县90家现代化农庄成功吸引社会资本投入35亿元,实现120余项农业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带动2000余名科技及管理人才投身现代农业。
产业兴旺,农民的腰包也鼓了起来。2020年,长沙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8.3亿元,人均GDP达15.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587元。
接续奋斗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 美丽乡村提“颜”增“质”
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有着诸多的路径,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十四五”规划纲要强调的重要内容。近年来,全县大力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强化乡村建设的规划引领,提升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长沙县果园镇新明村内,5米宽的通组公路干净整洁,路旁庭院错落有致,不远处散布的有机蔬菜大棚里人头攒动,间或传出收获的笑声。2020年11月,这里获评“全国文明村”。
驱车一路向北,便到了“中国美丽乡村百佳范例”之一的长沙县开慧镇开慧村。这里同样也是一派富饶美丽的新农村景象:公路两旁是整齐靓丽的民居,杨柳依依的人工湿地,人气颇旺的农家乐、水果采摘基地,仿佛置身于乡村游乐园。
像新明村、开慧村这样“村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村庄,在长沙县已是星罗棋布,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它们是长沙县在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方面的生动实践,是全县建设美丽乡村的美丽成果。
近年来,长沙县农业农村局牵头,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乡村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因地制宜确定整治任务和建设时序,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注重建管并重,持续健康向前推进。
农村基础设施明显提质。持续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提质改造宋水线、茶培线、县道024线;实施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电视、公共交通“五网下乡”工程,县乡道路硬化率100%,村道硬化率95%;加大5G网络建设力度,发展千兆光纤网络,2021年实现5G网络建制镇全覆盖。
“美丽乡村”建设成效显著。实施农村人居环境五年提升行动,深入推进“厕所革命”,2021年改造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5400座、新建农村公共厕所10座,实现农村户用无害化厕所普及率达96%以上;推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多网融合”模式,完善农村垃圾收转运处置体系,使农村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达35%以上;统筹推进河湖管理与保护工作,创建4个市级小微水体管护示范片,打造1条市级幸福美丽河。
今年,全县将持续推进人居环境和美丽生态宜居村庄建设,计划推进78个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10个省级美丽乡村、4个市级乡村振兴示范镇和130个美丽宜居村庄建设。并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到2025年实现美丽庭院覆盖率达60%以上,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实现让“农村有景可看、农民有活可干、农业有钱可赚”的发展愿景。
5月8日,长沙县乡村振兴局正式挂牌成立,将为长沙县统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有力的体制机制保障。
田野,满载着丰收的希望!
乡村,正走出铿锵的足迹!
如今,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号角已经吹响。站在奋斗的新起点上,长沙县农业农村局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要论述,认真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相关部署要求,回应人民群众关切,坚持党建引领,突出城乡融合,发展美学经济,做强乡村产业,全力打造乡村振兴标杆区,在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上开新局、走前列,以优异成绩庆祝建党100周年。
数字印证
农业更强
“十三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从107.8亿元增至145.9亿元,累计增长35.3%。2020年全县农村投入35.02亿元。
农村更美
持续高效开展美丽乡村建设,3个市级城乡一体化试点镇及10个县级试点镇全面完成各项建设任务,成功创建5个省级、32个市级、36个县级美丽乡村示范村。
农民更富
2020年,长沙县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808.3亿元,人均GDP达15.4万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46587元;2021年一季度,长沙县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13774元,同比增长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