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风华群英谱|田沅:积劳尽瘁风义在 浩然正气永长存
田沅,字寿麟,1904年10月25日生,湖南省长沙县锦绣都田家塅(今属长沙县果园镇)人。他是田汉的二弟,在族中排行在五,故田汉称他“五弟”;长大后人们称他“田老五”。
1920年夏, 16岁的田沅在大哥田汉长沙师范的同学黎先洲、黄芝岗等的帮助下,进入长沙县立第二高小插班读书。在这期间,田沅与比他小三岁廖沫沙成为亲如手足的好朋友。1922年秋,从一师附小高小毕业的田沅,随已从日本回国,在上海中华书局编辑所任职的大哥田汉到上海读初中。初中毕业后,田沅曾回到长沙,在大哥的辅导下,努力自学日语。
1932年,田沅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两年后,大哥送他到日本留学,进一步深造。在日本留学三年,田沅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野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而对国民党政府的腐败和不抵抗的行径极为愤恨。1935年,田汉因通过戏剧宣传抗日,被国民党政府逮捕,押到南京警备司令部囚禁,后虽经徐悲鸿等保释出狱,但仍被软禁于南京。次年,从日本回国的田沅也受牵连,被捕入狱一年之久,还受到包括电刑在内的酷刑折磨,身体受到严重摧残。
七七卢沟桥事变后,全国掀起抗日救亡高潮。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下,国共两党开始合作。1937年冬,获释出狱的田沅,带着刑伤久病的身体,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长沙,投入到抗日救亡运动中。1938年1月,在党的领导下,他与二哥田洪、表舅蒋寿世,都投入大哥田汉、好友廖沫沙创办的《抗战日报》的工作中,主要从事组织、宣传和发行工作。
这年4月,国共两党合办的军委会政治部三厅在武汉成立,由郭沫若任厅长,田汉也参与了这一机构,任六处处长,负责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工作。田沅又随大哥来到武汉,但他此行的目的,更多的是为了寻找去延安的机会。不久,武汉战事吃紧,三厅人员开始向长沙撤退,而田沅却与冼星海一道,准备去延安。他自告奋勇,去找舅父易梅臣(易象)的好朋友、中共代表团的林伯渠联系。
在中共代表团见到林老并提出自己的要求后,林老很为自己老朋友外侄的这一正确选择高兴。他同意了田沅的要求,并向周恩来副主席作了汇报。经周恩来批准,在党组织的安排下,田沅告别大哥、二哥,拜托他们替自己照顾母亲,与冼星海及许多青年一道,冲破敌人的重重封锁,来到早已心向往之的革命圣地延安。不久,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并参加整风运动,思想上得到脱胎换骨的改造。次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9年底,他奉调到延安敌训班受训,并从此开始了他多年的“敌工”工作,即对日伪的宣传和反战工作。置身战火纷飞的抗日疆场,田沅深知: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善善者也。因此,他把对侵略者的满腔仇恨,化作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强大动力,夜以继日地忘我工作,毫不顾忌自己的身体。
1940年12月至1941年初,国民党顽固派掀起第一次反共高潮。在山西,阎锡山一面与日寇密谋勾结,一面下令所部第六军进攻在我党影响和帮助下建立下来的抗日武装——山西新军。在斗争极其复杂的情况下,田沅由延安来到抗日前线晋东南,在政治部敌工部工作。其间,他通过对监听和缴获的日军情报资料的分析研究,找到了日军妄图与阎锡山相互勾结,合围山西新军的证据,为我党有理有据地开展与国民党顽固派的斗争赢得了主动,受到了八路军总部的表彰。
1941年5月,田沅跋涉千里,由黄土高原来到山东半岛,在坚持山东中部抗日根据地的山东纵队敌工科任职。在敌后十分艰苦的环境中,他常随一线部队行动,开展对日伪的宣传攻势,历尽艰险,备尝辛苦。1942年1月,中央军委决定将山东纵队改为山东军区,田沅调到军区政治部敌工部调查研究室敌伪研究股工作。1944年,又被调到鲁南军区政治部敌工科任科长。在他和战友们的努力下,我军多次成功瓦解日伪军对我敌后根据地的进攻。
同年,根据中央军委指示,为牵制日军向平汉、湘桂、粤汉铁路沿线发动的进攻行动,扩大解放区,山东军区于5月发动了夏季攻势。鲁南军区于5月1日至 4日,全面进攻伪和平建国军第十军荣子恒部,歼灭其第二师全师,解放了岗口山区。田沅率全科同志积极参战,向伪军开展宣传攻势,瓦解伪军,配合军事进攻,他们的工作对战斗的胜利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之后,鲁南军区部队又连续发起秋季攻势和冬季攻势,给日、伪军狠狠的打击。田沅始终斗志昂扬地战斗着、工作着,在烽火硝烟中迎来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抗日战争胜利后,鲁南军区敌工科改为联络科,负责与各方面的联络任务,仍由田沅任科长。
1946年7月,蒋介石撕毁国共双方签字不到 10个月的停战协定,悍然发动内战,向解放区大举进攻,我军迎头还击,人民解放战争开始。1947年11 月,在国民党军向山东、陕北解放区进行大规模重点进攻关键时刻,田沅调到山东军区第二军分区工作。他努力搜集各方面的情报,为帮助首长们决策,日夜辛苦,准备材料。由于工作条件艰苦,又过于劳累,田沅患了当时说不出名的疾病。从解放战争开始到1947 年底这段时间,他身一直带病工作。他曾发誓:“现在已经把日本帝国主义打倒了,今后一定要把国民党反动派推翻,建立和平民主的新中国。我虽有病,除死方休。” 1948 年2月,为照顾他的身体,组织将他调到华东野战军随军学校工作。
1948年10月,当中原逐鹿的大决战——淮海战役即将开始时,田沅坚决要求上前线打仗。在他的强烈要求下,组织上将他调到华东野战军第九纵队当营教导员。那时他左额突长一肉瘤,可他全不在意,立即奔赴前线,开始紧张地战前准备工作。作为教导员,他不但要带领战士们进行战斗训练,而且还要做深入细致地政治思想工作,通过诉苦整军,调动战士的积极性,鼓励他们英勇杀敌,保卫人民的胜利果实。在他的引导下,这些刚刚翻身获得土地的青年农民,都积极地投入到战斗准备之中。
根据中央军委的部署,以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等为前委的华东、中原野战军,于 1948 年11月6日发起了淮海战役。战役一开始,敌黄伯韬第七兵团 4 个军,被迫由连云港向徐州收缩。田沅所在的第九纵队也参加了这一战役,营长和营教导员身先士卒,率部日夜兼程向前追击。为提高战士们追赶敌人的劲头,田沅带领战士们高唱着战斗的歌曲前进,冲破了敌人第一道防线,11月20日,碾庄之敌被我军全歼淮海战役第一阶段任务胜利完成。
在此期间,田沅的病日益严重,组织上派人送他住院治疗。淮海、平津战役结束后,他先后转至北平、天津进行治疗。1949年8月30日,这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坚强战士,在新中国成立前夕溘然长逝,年仅 45 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