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味觉记忆,恰似一台奇妙的时光机,舌尖轻触的瞬间,记忆的齿轮便开始转动,一下便带我穿越回邵阳那些暖融融的旧时光里。
邵阳的严冬清晨,天寒霜重,街巷中清冷萧瑟,唯有那家面馆透出的橘黄灯火,宛如寒夜中温暖的灯塔。老板娘在氤氲水汽里忙碌的身影,灶上翻滚着咕咕作响的面汤,蒸腾的热气仿佛有神奇的魔力,驱散了周遭的严寒。我每每走进门,她总会露出熟悉的笑意,声音里带着暖意:“鑫伢子,今天又起得这样早啊!”她端上来的面条,碗里堆得满满当当,牛肉片悄悄多铺了一层,红艳艳的辣油中裹藏着的,是无声却炽热的关怀。那多出的几片肉,似冬日里温暖的拥抱,不仅抚慰了少年饥寒的胃肠,更温暖了整个凛冽的冬季。
最令人难忘的,是邻里间传递美食时那淳朴的默契。每逢哪家打了新米糍粑,必会挨家挨户分享。我家也时常收到邻家自制的腊味、咸菜,彼此回赠从无算计。记得有一次,母亲蒸好了红薯,特意拣出最甜软的,让我送给对门的刘奶奶。刘奶奶接过红薯后的第二天,她家新磨的豆腐脑便悄然摆在了我家灶台上。木门轴转动时发出的吱呀声,伴随着食物的传递,宛如一场古老而温情的仪式——递送之间是心意的交融,更是人间最为朴素的情感寄托。一次次地传递,温暖便如星河绵延,照亮了所有寒夜。
如今,隔着迢迢的岁月长河回望,那些食物香气氤氲升腾之处,正是我生命根系深植的故园沃土。故乡的一碗面、一盏茶、一块糍粑……这些看似普通的食物,滋养的何止是身体,它们早已将醇厚的情感揉入我的血脉。以舌尖为渡口,引领我回溯生命温情的源头,原来味觉记忆,就是我们血脉中最深刻、最执着的印记。
岁月不居,人事代谢,多少熟悉的面孔渐次模糊。但故乡的味道却如陈年美酿,愈久愈醇。它日复一日在心底发酵,最终化作一种无声却坚定的信念:无论走得多远,那碗牛肉面里沉淀的暖意,早已如根须般牢牢扎进了生命的岩层;即便行至天涯,故土的味道也永远是我怀中不灭的火种——它让我坚信,人心深处的善意,原可在这苍茫人间熬煮出永恒的暖意。
(指导老师:魏小佳)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