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家乡美村民富 开启人居新时代

长沙县以综合整治农村环境为重点,以建设美丽乡村为导向 全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建设

      ◎星沙时报记者 宋彬彬

      “我们村景美水清,宜居;近千人在村里找到了钱多事少的工作,民富。”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的村民杨正远今年68岁了,在村党总支的带领下,他在村里找到了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在长沙县,像他这样的农民不计其数。

      《湖南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18-2020年)》计划要求,到2020年,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村庄环境基本干净整洁有序、农民环境与健康意识普遍增强的目标。这是湖南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是推动农村发展的一项重大利好。

      长沙县积极行动,高起点全力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不断培育乡村发展新动能,使全县农村呈现出一幅“有景可看、有活可干、有钱可赚”的美丽画卷。

      规划引领建设

      成功创建7个特色小镇

      “开慧镇是见证杨开慧与一代伟人爱情故事的‘初恋小镇’,游客纷至沓来。”开慧镇锡福村村民彭正祥在家门口吃上了“旅游饭”,由过去的“养猪倌”转变为民宿掌柜。他的妻子告诉记者,自家整洁美观的民宿客栈,就在几年前还是脏乱的猪圈。

      锡福村自2015年实施生猪退养后,开始采用“村委会+企业+农户”的合作模式发展乡村民宿。村委会牵头负责基础设施建设,流转田地并做股权投资;企业负责民宿设计、酒店管理和营销推广;农户则负责室内装修、日常清洁和游客接待。

      白沙“小水果之乡”、金井“茶乡小镇”、春华“水乡小镇”、开慧“初恋小镇”、果园“文化小镇”、路口“温泉小镇”、高桥“农科小镇”……近年来,长沙县因地制宜,坚持把科学编制规划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加强农村建房的龙头,突出地域特色,规划引领,成功创建7个特色小镇。

      科学治理环境

      探索出农村生活垃圾处置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次性塑料杯、塑料桌面、烟盒等垃圾要二次分类,有毒有害废弃物要集中处理……长沙县果园镇田汉社区的田加瑞是地地道道的农民,谈起垃圾分类处理时滔滔不绝。

      2009年,长沙县果园镇率先成立农村环保合作社,承办农村垃圾分类处理。按照“农户—保洁员—村级回购点—镇街环保合作社—县集中运营公司”的一体化模式运行管理。可堆肥垃圾,待发酵后再还田处理;可回收利用垃圾,如玻璃、橡胶以及有毒有害不可降解垃圾,保洁员按照政府指导价到农户家收购。

      果园镇作为长沙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的先行者,其成功经验迅速在全县推广。至2010年,长沙县已建立“户有垃圾桶、组有收集池、村有回收点、镇有中转站”的基础设施网络。

      目前,长沙县每个镇都有一家农村环保合作社,镇村垃圾回收站点达202个。

      不仅如此,为探索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新模式,长沙县先行先试,引入大型再生资源回收公司,对农村低值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兜底回收,率先全市打通有害垃圾和低值可回收物分类回收终端处理渠道;对畜禽养殖废弃物、秸秆、蔬菜残叶、菌菇废料等进行生态处理,实现变废为宝。

      “长沙县力争用两年时间实现农村垃圾分类减量全覆盖,进一步探索利用热解技术和易腐垃圾综合处理技术来处理其他垃圾和易腐垃圾,实现乡镇垃圾处理不出镇,从根本上解决垃圾处理难题,真正做到全县生活垃圾全链条无害化处理。”长沙县爱卫办主任方建武介绍。

      建设美丽乡村

      完善基础设施美化村貌

      整洁的村道蜿蜒伸向远方,笔直的树木挺拔在道路两旁,房前屋后的菜园整齐划一,自家口口相传的家训刻成牌匾挂在门口,村民在公园里悠闲散步……这是长沙县高桥镇金桥村的日常景象。

      今年年初,作为2017年度湖南省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金桥村在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上得到表彰。

      “住的是宽敞舒适、特色鲜明的两层小楼,门外是水泥路,以前到处乱扔的垃圾被分类收集处理。”谈起村里现在的变化,村民杨刚义深有感触,以前村容村貌差,各类垃圾随处可见,现在大家经常积极主动参加卫生大扫除活动,共同维护家园的美丽整洁。

      近年来,金桥村在长沙县相关方针政策指引下,不断完善全村基础设施建设。该村到户公路硬化率达98%,实现道路硬化通组连户率100%;新建道路、沟渠两边及房前屋后全部进行植绿补绿,全村绿化率为95%以上;对全长4.5公里道路安装电力节能路灯,主干道亮化率达96%,全村整体面貌得到极大改善。

      这仅是长沙县5个省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32个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中的一个缩影。近年来,长沙县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切口,加快村容村貌提升,并通过有机结合特色小镇、美丽乡村建设等,实现了改善农民居住条件、改善农村环境和美化乡村风貌的同步推进。

      五种创新模式助推乡村振兴

      资本下乡共建模式

      发展思路

      区域优势明显的村集体,按照“企业市场运作、政府推动和监督、基层组织参与决策、群众意愿充分表达”的共建模式,由城市资本下乡与村集体资产资源合作投资共同开发建设。

      典型代表

      果园镇双河村浔龙河生态小镇建设项目占地1.4万余亩,引进广州棕榈园林、湖南浔龙河投资控股等企业投资,形成“生态、文化、教育、康养、旅游”五大产业格局。小镇为村民建设“有天有地有院子有门面”的安置区,仅商铺出租村民每年可收入2万元至4万元;经营性项目的股份收益,村民参与分红;大力发展综合产业,现代农业、旅游服务等板块为近300名本地村民提供就业岗位,年人均工资收入达8万元。

      农旅结合引领模式

      发展思路

      农业产业特色明显和享有旅游资源的村集体,引进高品质休闲观光旅游企业,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借助优势发展以农家乐和乡村民宿为主的农旅产业,通过“发展几家、引领一片”的模式,增加集体的资源开发收入和农户的经营服务收入。

      典型代表

      开慧镇锡福村通过采用“村委会+企业+农户”合作的新型公司化运作模式,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快速发展。该镇引进长沙慧润乡村酒店管理有限公司,鼓励农民以闲置住房等产权入股公司合作经营,公司会提供客源保障、营销推广和业务指导,民宿个体经营户负责管理经营和游客接待,收入按比例分配。去年,锡福村村集体经济收入为40多万元。

      土地股份合作模式

      发展思路

      以村为单位成立土地合作社,在自愿、有偿的基础上,将农户土地以经营权量化为货币的方式入股流转到土地合作社。土地合作社的土地可租赁给企业,也可入股与企业合作经营,让村民变股民,参与分红。

      典型代表

      2016年11月,金井镇湘丰村成立长沙县金井镇湘丰村群英土地专业合作社,农户以土地经营权量化为货币入股。2017年,合作社以“保本租金+分红”的模式将土地以入股的形式流转给湘丰集团。通过土地保底分红、土地入股分红、企业盈利分红、优先就业和工程劳务用工增收,村民年度收入达6万元,合作社收益达30万元,形成村级集体经济利益共享机制。

      科普园区集聚模式

      发展思路

      依托大型农业科研院所技术资源,建设综合型农业科研试验示范基地,通过以种植业科研为主导产业的试点示范,助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典型代表

      高桥镇湖南现代农业技术创新基地建设项目投入约12000万元,完成基地高标准农田改造、水利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等工作。该基地成功引入特色水果种植项目、食用菌加工生产项目、生态观光旅游项目;以基地为核心,集聚红色(李维汉故居、柳直旬故居)、绿色(紫竹山风景区)、古色(金桥老街)三色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镇域内特色产业。

      龙头企业带动模式

      发展思路

      以龙头企业为载体,通过打造核心示范基地,带动周边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典型代表

      在春华镇大鱼塘村,长沙县春红花卉有限公司力争于2020年前建成长沙市最大的集鲜花展览、科普、销售、旅游休闲于一体的花卉现代农庄。该农庄规划总投资5亿元,规划建设面积1万亩,目前已建成大棚花卉区、休闲体验区、产品展示交易区等。该项目通过“公司+基地+经营主体+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50多个经营主体、200多户农户的产业发展。

      (星沙时报记者 张颖璐 整理)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