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数字报 总编辑:宁霞 时报热线 :86885555 注册   登录
星沙时报 版面导航 日 星期 出版
返回版面

家访后发现,原来你是这样的你

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开展百名教师家访活动,已走访400余名学生的家庭

  •   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胡洪波(左二)在家访期间指导学生写作业。学校供图   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教师胡洪波(左二)在家访期间指导学生写作业。学校供图

      ◎星沙时报记者 潘东晓

      “我以前只知道这个班不好带,但不知道为什么不好带?”刚接手1609班时,新任班主任邱婵述一筹莫展。这个班级的部分家长对学校和老师不理解、不支持,不少学生成绩进步慢、行为习惯差。邱婵述向校长哭诉道,当了这个班的班主任后压力大到晚上会做噩梦。

      一个学期过后,邱婵述眼里少了迷茫,多了自信和从容。原来,上个学期,她和班级任课教师开展了家访活动,班上50名学生共走访了39名。大规模家访,让邱婵述知道了学生“好与不好”背后的原因。如今,1609班已转变为优秀班。

      这仅是百熙实验学校初中部开展百名教师家访活动中的一个缩影。记者了解到,从2018年4月开始,该校组织全校教师开展全员家访活动,百余名教师已走访了400余名学生的家庭。

      家访前总是批评

      家访后满是心疼

      “走进他们家中,我才发现,原来你是这样的你。”1715班的班主任向莹向记者讲述了自己的家访故事。

      班上男生小嘉平时不怎么说话,缺乏自信,成绩也不上不下。一次家访后,向莹“发现了小嘉的另一面”。“在他家看到了一架架子鼓,并从他妈妈口中得知小嘉马上要考架子鼓十级了!”向莹惊叹道,“特别是当他打起架子鼓时,我才知道这个略显沉默的男孩,也有开朗、火热的一面。”

      初二年级组长李絮第一批家访名单中就确定了小凯。在李絮的印象里,小凯很调皮,动不动就和别人打架、闹矛盾。

      “到小凯家时是晚上八点多,他一个人在家,晚饭都没吃,父母还在外打工,这几乎是小凯的生活常态。”这彻底颠覆了李絮对小凯的认知。“家访前我总批评他,家访后满是心疼。”李絮说。

      “家访中,我看到了很多孩子的另一面。”邱婵述感慨地说,“不走进他们家中,我永远无法得知孩子们的可爱之处。”

      带着诚意上门

      换回家长理解支持

      5月末的一天,夜色已深,1705班班主任何芳和另外一名任课老师赶往雅婧家,这是当晚要去的第三个学生家。因为时间已晚,她们犹豫着是否改天再拜访,没想到雅婧妈妈已在楼下等候多时。

      “一声招呼、一杯热茶,陌生的关系瞬间打破。”在何芳看来,家访除了全面了解学生,还拉近了老师和家长、家长和学校的关系。

      “走进学生家中,面对面交流,即使最大的矛盾也能化解。”初三年级组长黄倩对此深有同感。

      “你教了这么多年的书,还要我来教你排座位吗?”这是一位家长曾对黄倩撂下的“狠话”。因为座位调整问题,学生回家向家长反映老师故意针对他,导致家长对老师意见很大。

      “当晚我就去了这个学生家。这个孩子是单亲家庭,妈妈对他十分溺爱。当我将管理严格是爱护学生的道理及座位安排方法讲清楚后,家长马上就理解了。”黄倩说,自己至今仍清楚记得家访中这位家长说的话——“你们心中装的是班上50名学生,但在我心中只有1个儿子。”

      “老师带着诚意上门,这是对学生的关爱、对家长的尊重。”家长彭女士赞道,“欢迎老师多来家访、做客。”

      成效逐渐显现

      家校心更近了

      “随着家访的进行,学校初中部慢慢有了变化。”该校德育主任李行贵高兴地说。

      “对待小凯,我减少了说教和批评,更加宽容和有耐心了。”这是李絮回来后的改变。“对待小嘉,我尽力给他平台和机会展现才艺,培养他的自信心。”这是向莹采取的新措施。家访后,该校初中部的每位老师都制定了“因材施教”策略。

      变化的还有家长。“以前爸妈不怎么管我,现在他们开始陪我写作业了,有时还给我辅导。”学生周尚宇告诉记者,“父母看到老师这么重视我的教育,他们也进行了反思。”

      更多的变化出现在学生和班级上。小凯行为习惯有所改善,跟老师同学有了更多交流;小嘉自信心明显增强,还明确了升学方向——发展艺术特长;令邱婵述头疼的1609班班风班纪有所转变,学生和家长现在很是拥戴她。

      “家访工作将进一步推进。”李行贵透露,“初三年级家访覆盖比例力争达80%,初二年级达50%,初一年级达30%。”

      “开展家访活动,旨在家校齐心,不放弃每一个孩子,不让每一名孩子掉队;同时,家访也是对老师的一种提升,能唤醒老师的教育情怀,唤起对学生的责任和爱。”对于该项活动,校长余胜国总结道。

      记者手记

      上门家访永不过时

      ◎潘东晓

      信息化时代,一个电话、一条微信就能让老师与家长建立联系,还需要老师来回奔波上门家访吗?答案是肯定的,当然需要。

      首先,学生来源更多元化,层次更多样化。如今的学生特别是城区学生,除了来自本县,更多的来自县外,既有城市职工家庭子女,也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家庭背景、不同的教育经历,不走家入户,教师难以凭借经验获悉学生及家庭全貌。

      其次,电话、微信等现代化通讯手段具有信息交流碎片化、情感交流缺失等缺点。即时通讯手段虽然能让家校间重要信息迅速传递,但缺乏“眼见为实”的现场感,只能是家校沟通的组成部分,是对上门家访的补充。

      再次,教育需要真心、真情。上门家访,推心置腹地与学生、家长促膝谈心,在相互理解的氛围中提出孩子的问题,共同商讨对策,有利于化解冷漠、拉近距离、建立情感,唤起师者和家长的责任意识,有效达成育人共识。

      简而言之,上门家访这一教育“法宝”永远都不会过时。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