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星沙时报记者 陈妙琼 彭帅
图/章帝 王莎
17岁的张艳娥带着6岁的脑瘫侄子,从娄底新化的乡下来到位于长沙县的湘雅博爱康复医院。接下来医院可提供100天免费康复训练,但食宿要自己解决。为了省钱,张艳娥打算在医院楼道摊开铺盖长住。得知消息的姚志军赶来,将两人请进了湘龙街道城西安置区的一栋七层小楼,食宿全包。
2013年12月,《湖南省脑瘫儿童抢救性康复救助项目实施方案》实施。湖南省0-7岁脑瘫儿童,可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进行免费抢救性康复,每年100天。自此,每年都有数千名来自全省各地的脑瘫患儿和父母来到这里,租住在附近的城西安置区。
第一批脑瘫患儿到达不久,来自邵阳的姚志军也来到此地。5年来,她挨家挨户走访病患家庭,全力救助。一个蓝皮本子上,累计登记了460名脑瘫患儿的姓名、地址、电话。
本子上人数还在不断增加,姚志军及其背后的救助力量也在汇聚。今年9月,9位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帮助姚志军租下医院附近一栋七层小楼,改造成康复中心,免费供脑瘫患儿训练、学习、居住。
脑瘫儿童也叫“慢天使”,这栋七层小楼也就成了“慢天使之家”。这些背井离乡寻找生机的病患家庭,在长沙有了一个临时的“家”。而姚志军,就是他们在长沙的家人,大家都亲切地叫她“姚姐”。
“如果当年没人帮我,我肯定死了。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回报社会”
回想第一次来到湘雅博爱康复医院的场景,姚志军仍揪心,连连摇头“不敢相信”。
2014年深秋的一天,天气阴冷,北风吹在脸上,凉飕飕。听说医院聚集着很多脑瘫家庭,大多经济困难。
一直热心公益的姚志军,带着旧衣服来到医院门口,准备发给有需要的人。
整整两大编织袋衣服,几分钟时间被一抢而空。有个穿着薄外套的母亲带着女儿,凑上前小声问:“衣服什么时候还会再发吗?”
姚志军摸着女孩的头,眼泪下来了,她想起了曾经的自己。
4岁丧父,母亲改嫁,12岁时爷爷过世,姚志军从小就吃百家饭,靠乡亲邻里拉扯大。20多岁时,她谈过一个男朋友,一个离异、独自带着脑瘫孩子的中年男人。想到自己儿时也曾被妈妈抛弃,姚志军对这个孩子视如已出,曾带着孩子几度去上海求医。
就是那时候,姚志军了解到,脑瘫儿多数是宫内缺氧所致。如果错过0-6个月的黄金治疗期,就需要通过长期、系统的语言和运动训练,才能恢复到生活自理。而这个训练周期,也许长达一生。
后来,孩子的生母回来把孩子接走。姚志军也在2009年来到星沙,在幼儿园做过保育员,去饭店洗过碗,街上卖过花……有点余钱和时间,就花在敬老院和福利院。
“人生已如此艰难,为什么还要帮助别人?”记者问她。
“如果当年没有人帮我,我肯定死了。既然活下来了,就要回报社会。”姚志军说。
2014年得知“脑瘫村”的情况后,姚志军便一直筹集物资和善款,送给脑瘫家庭。2017年,姚志军在医院附近租下一套房子,免费对脑瘫家庭开放,提供场地训练,前来训练的患儿越来越多。今年9月,9位爱心人士共同出资,帮助姚志军租下一栋七层小楼。
这栋楼堪称一个微型脑瘫患儿康复中心。一楼是大厅,二楼是运动室,三楼是教室,四楼是康复训练区,五、六楼是住房,七楼是食堂。房东听说姚志军的义举,自己出钱装了一台电梯。每天都有数百名脑瘫患儿来到这里,为了像正常儿童一样生活而付出艰辛的努力。
姚志军的房间在顶层的一间阁楼,家具就两样:一张床、一个衣柜。住顶楼的原因让人心痛:这些年她认识的脑瘫患儿家庭,不堪重负而跳楼自杀的并不少见。
“家中一旦生了脑瘫孩子,父母十之八九会因此离婚,特别是条件不好的家庭。”目前居住在楼内的八户家庭,仅有两户完整,其他都是单亲爸爸或单亲妈妈独自支撑。
一个人躺在阁楼的床上,有时候姚志军就会想:守住这扇通往天台的门,也是给他们打开另一扇通往希望的门。
“我只是牵线搭桥,一手接爱,一手传爱”
下午3时许,家住碧桂园威尼斯城的王果拖着从邻居家收集来的一车棉被和棉衣,送到七层小楼。她和住在这的几户家庭一一打招呼,熟络得很。
“自己也要靠打工过活,收入有限,如何帮助这些脑瘫家庭?”记者问。
姚志军指指王果,“她们才是幕后英雄。我只是牵线搭桥,一手接爱,一手传爱。”
王果与姚志军的相识,在7年前。姚志军在一家幼儿园做保育老师,带王果的女儿。“觉得姚姐很靠谱,做事让人放心。”听说姚志军上班之余还做公益,王果全力支持她。
像王果这样长期帮助姚志军的爱心人士一共有22人,他们共同组建了一个微信群“义工协会核心群”。有的在北京,是姚志军在助学活动中认识的;有的在长沙,是姚志军当时照顾的中风老人的家人;有的就在星沙做生意,由爱心人士互相介绍认识。他们大多不愿意透露身份,但每当姚志军告知需求时,都会慷慨解囊。
大家捐赠的每一笔款项,姚志军都有记载有收据,并拍照发给捐助者与被捐助者双方。送来的物资,她会带图一一在朋友圈“晒”出来。
10月12日,感谢两位爱心人捐给“慢天使”孩子训练的器材。
10月14日,感谢周春梅老师又送来一车物资,今天从早忙到晚上11时还在接待爱心人。
10月15日,下雨天,收到爱心人快递来的衣服,满满四大袋……
“为什么大家这么信任她?”记者问。
“时间会检验一个人。这么多年看着一个孤苦伶仃的女人,不求回报地陪在这群人身边,很难不被触动。”王果说。
“感谢姚姐,大家一起做康复训练,能挺过去”
“差点以为她是坏人。”回想第一次见姚志军的场景,来自永州的曹世从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
2015年初春的一个中午,在湘雅博爱康复医院门口,曹世从用轮椅推着双胞胎儿子出门,迎面碰上姚志军,要塞一件厚外套给他。曹世从警觉地绕开,姚志军几次追上来,都被他挡回去。
曹世从不知道的是,这件加大码的厚外套,是姚志军特意为他留的。她在走访中得知,曹世从带着一家6口,住在一间不足10平方米的地下车库,又潮又冷。
2016年,曹世从的双胞胎儿子需要做脚部手术,手术费高达18万元。得知情况后,姚志军立马联系爱心人士,筹齐了善款。去年年底,她又帮他们一家租下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
在四楼的康复训练室,曹世从正带着双胞胎儿子大毛和小毛做肢体训练。小毛双腿跪在地上,身子往后仰躺在地上,然后臀部慢慢抬高,让放在肚子上的手机滑到胸部。一遍又一遍,反复练习了半个小时。
“他走路走不好,屁股总是翘着。这个动作能锻炼屁股上的肌肉。”曹世从说,常年陪伴做康复,他也跟着医生学到了基本的训练方法。为了让训练不无聊,他把手机当道具放身上,激励孩子坚持。
从不会翻身,到跪在地上爬,再到能站起来,进步是明显的。现在小毛已经能自己慢慢走路,大毛也能依靠助行器行走,这让曹世从看到了希望。
“感谢姚姐,有穿,有吃,有住,有小朋友一起做康复训练,能挺过去!”现在谈起姚志军,曹世从说得最多的就是感谢。
傍晚5时,结束了一天训练,患儿和家长陆续回家,姚志军站在门口,一一和孩子们告别。
7岁的康康终于能站起来走路,在爸爸的指引下,一步一步走回了家。
在助行器帮助下,11岁的刘勇已经在龙塘小学读书。每天晚上,贺龙体校一位教练免费教他打乒乓球,他的梦想是“24岁时出国去打球”……
姚志军的愿望是一直陪伴这些脑瘫家庭。现年45岁的她,已把这当成了终生事业,“我自己是苦过来的,只希望孩子们能越过越好。很多脑瘫患儿因父母的无知错过治疗最佳时机,我想让更多人知道这些常识,别让悲剧重演。”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