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沙时报记者 陆继华 通讯员 饶杰
“气温降低,石棉板下还要加一层稻草,好让青蛙冬眠,安全过冬。”初冬季节,在长沙县北山镇新江社区养蛙基地,青蛙们早已收起了它们的“歌喉”,开始了冬眠。基地老板任志青和长沙县科技特派员刘小燕不时走进田间,察看情况,为来年丰收打下基础。
今年50多岁的任志青曾在外经营生意多年,后来回到家乡担任村主任,看到很多农田荒芜感到可惜,于是带头在村里开始创业。利用做生意积累的资金,他先后养过泥鳅、甲鱼、竹鼠。2011年,任志青将目光瞄向了青蛙养殖,由于缺乏技术和经验,迎接他的是一次次“全军覆没”。可他没有气馁,四处学技术、请专家,终于在去年试养成功。今年年初,他一口气将养殖面积扩大到了20亩,还成立了智欢种养合作社,当起了“养蛙司令”。
“农业是一个投资风险比较大的行业。”让任志青感到庆幸的是,长沙县科技局给他派来了科技特派员,进驻基地进行技术指导。
刘小燕是湖南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水产系主任、教授,一直从事水产养殖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今年年初作为长沙县第十一批特派员进驻智欢种养合作社,进行养蛙技术指导。
“青蛙养殖关键的技术是对歪头病的防治。”刘小燕告诉记者,进驻后她主要指导青蛙疾病的预防,使基地青蛙的成活率保持在95%以上。另外,在她的指导下,基地还对青蛙的食性进行了训化,加快生长速度提高产量。今年基地青蛙亩产达到4000斤,由于上市比较早,价格一度卖到25元/斤,20亩基地纯利润近80万元。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如有违反,追究法律责任。